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屈笮在词典中的解释

屈笮

拼音qū zé

注音ㄑㄩ ㄗㄜˊ

繁体

基本解释

  • 犹困厄。《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昔 萧 曹 与 高祖 并起微贱,致功立勋。 高祖 每在屈笮,二相恭顺,臣道益彰。”

基本含义

  • 屈服、低头示弱

详细解释

  • 指屈服、低头示弱。屈,屈服;笮,竹节。比喻因势力强大或局势不利而屈从,表现出软弱无力的样子。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在面对强权或困难时,无法抵抗或反抗的人或事物。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十一年》:“屈笮之姿,非敢逾辞。”这句话出自《左传》中的昭公十一年,原文是描述昭公接见各国使者时,自己低头示弱,表现出屈服的样子。

成语结构

  • 屈笮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屈表示屈服,笮表示竹节。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低头示弱。

例句

  • 1. 他在面对困难时屈笮了,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2. 面对强势的对手,他没有屈笮,坚持到底。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低头弯腰,表示屈服、示弱的样子。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屈服、示弱相关的成语,例如“低头系腰”、“卑躬屈膝”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面对老师的批评,他屈笮地低下了头。初中生:在班级的选举中,他屈笮地接受了失败。高中生:面对困难,我们不能屈笮,要勇敢面对挑战。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很多人不得不屈笮地接受低薪工作。成年人:在面对权威时,我们不应该屈笮,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

拆字解意

屈笮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