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澣
拼音sān hàn
注音ㄙㄢ ㄏ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1). 唐 制,官吏十日一休沐,沐谓澣濯。后来对一个月上旬、中旬、下旬,亦称上澣、中澣、下澣,合称三澣。 明 杨慎 《丹铅总录·时序·三澣》:“俗以上澣,中澣、下澣为上旬、中旬、下旬,盖本 唐 制十日一休沐。故 韦应物 诗曰:‘九日驰驱一日闲’, 白乐天 诗曰:‘公假月三旬’。”
(2).洗过三次。《新唐书·柳公权传》:“﹝ 文宗 ﹞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 汉文帝 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澣矣!’学士皆贺,独 公权 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諫諍,明赏罚,服澣濯之衣,此小节耳。’”
基本含义
- 指人身上的汗水流得很多,形容工作或运动时出汗很多。
详细解释
- 三澣是由“三”和“澣”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三”表示数量上的多,而“澣”指的是汗水。成语三澣用以形容人在工作或运动时出汗很多,表示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和汗水。
使用场景
- 三澣一般用于形容工作或运动时出汗较多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体力劳动者在辛勤工作时的汗水,也可以用来形容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大量出汗。
故事起源
- 关于三澣的具体故事起源目前尚无确切记载。
成语结构
- 三澣由两个汉字组成,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他在田间劳作了一整天,身上湿透了,真是三澣如雨。2. 运动后,他的身上汗水直流,三澣成河。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成语三澣。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工作或运动时汗流浃背,汗水如雨下,形成了三澣的形象。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了解其他与努力、奋斗相关的成语来扩展学习,例如:“卧薪尝胆”、“坚持不懈”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跑步跑了一圈,汗水直流,三澣成河。2. 初中生:他在学校的篮球比赛中全力拼搏,三澣如雨,最终帮助班级获得了冠军。3. 高中生:考试前,他每天都刻苦学习,三澣成河,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