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拐子
拼音zhuàng guǎi zi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撞拐子 - 简介
撞拐子是一种特属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少年男孩子的肢体对撞抗衡性游戏。这一时期的男孩子身量和身体重心不是很高,运动的灵活性和平衡性处于最佳阶段,游戏技巧和力道都很强,即或猛然摔倒,一般也不会发生什么危险,同时也最为活泼好斗,因此便自然产生了撞拐子游戏。这是男孩子在特定时期自发的游戏。这种游戏遍及世界各地。撞拐子时,单腿独立,单侧提腿屈膝外展,一手搬住大腿,另一手抓住提起的脚脖子或裤脚,使与直立的大腿构成如同阿拉伯数字“4”的架势,然后单腿蹦跳着用“4”字拐子冲撞、镇压、掀拱对方,前进或倒退,向左或向右,进攻或躲闪,膝盖顶着膝盖,眼睛瞪着眼睛,各自卯足了力气,想方设法使得对方失去重心,从而把对方撞倒或撞趴下,直撞得趔趔趄趄、踉踉跄跄,跌得四仰八叉、人仰马翻。善于保持动态平衡同时又讲究力道,是撞拐子取胜的诀窍。
“4”字腿是男孩子撞拐子游戏的特有姿势,也是骨科医学检测股骨头坏死病的一项重要方法。大凡“4”字腿检测呈阳性者,都罹患股骨头坏死病。
穿上棉裤,就可以撞拐子了。可以撞“平拐”:一条腿盘起,一只手扳住大腿,一只手扳住小腿,把拐架牢,膝盖碰膝盖,硬碰硬,讲的是力道。可以撞“尖拐”:两只手放在一侧,握住脚和脚腕,盘起的小腿和大腿几乎叠在一起,晃上晃下,好似一条棍;又冲又刺,好似一条枪。可以撞“嘎拐”:遇着机会,就把小腿张开,放在对方拐上,用力把对方盘起的腿压、挤、拉下着地,以求获胜。可以撞“绷拐”:撞着撞着,突然松开手,猛地把腿弹开,不能蹬、不能踹,把对方绷倒取胜。在撞法上,有“挑滑车”,故意把自己的拐放低,诱使对方“嘎拐”进攻,然后猛一抬拐,把对方挑起,掀翻在地。有直捣“黄龙府”,拐尖尖,个子高高,再跳起来,直取对方心窝。撞拐时,人少了,车轮战;人多了,接败制。也可以两军对阵,混战过后,主将出马。各自盘起拐,后退五六十步,然后猛冲大撞。
撞拐子 - 游戏过程
1、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单腿站立,将另一条腿向前拐着,用手握住。
2、单脚跳动行走,用拐着的腿互相碰撞,谁被撞得失去平衡,放下了腿,谁就输了。
3、如果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一起玩的话,就更加势均力敌了。
撞拐子 - 游戏作用
这是一个锻炼平衡能力,比耐力的游戏。
撞拐子 - 注意事项
不能用手推对方,如果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孩子开始可以单脚跳,不用拐腿。
基本含义
- 指两个人在路上相遇,其中一个人撞到了另一个人的拐子上,表示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巧合或者命中注定。
详细解释
- 撞拐子是一种民间传说的表达方式,源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拐子是指用于支撑行人的拐杖,撞拐子即指两个人在路上相遇时,其中一个人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个人手中的拐子上。这个成语传达了一个巧合或命中注定的意思,暗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注定的,有着特殊的联系。
使用场景
- 撞拐子可以用于形容两个人在某种场景下的巧合相遇,或者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特殊。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故事、小说、电影等文学艺术作品中,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或描述中。
故事起源
- 撞拐子的故事起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具体的故事内容可能因地区而异,但基本情节都是两个人在路上相遇时不小心撞到了对方的拐子。这个故事被人们引申为一种象征,用于形容两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成语结构
- 撞拐子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动词组成。其中,“撞”表示碰撞,不小心撞到;“拐子”表示拐杖,用于支撑行人。这个成语的结构简单明了,容易记忆。
例句
- 1. 他们俩在街上撞拐子,竟然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2. 我们两个人撞拐子的时候,发现彼此竟然是同一个学校的校友。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撞拐子”与两个人在路上不小心碰撞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两个人撞到了对方手中的拐子上。这样的场景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记忆,有助于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成语和民间传说,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同时,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探索成语在不同场景下的用法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我的朋友在操场上撞拐子,原来我们是同一个班级的同学。2. 初中生:我和一个陌生人在公园里撞拐子,结果发现他竟然是我远房亲戚。3. 高中生:我和一个艺术家在博物馆里撞拐子,我们的人生轨迹因此交织在一起。4. 大学生:我和一位著名作家在图书馆里撞拐子,从那以后我们成为了好朋友。5. 成年人:我和一个陌生人在火车上撞拐子,没想到他是我多年未见的初恋。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撞拐子”这个成语。祝你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