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丢巧针在词典中的解释
diūqiǎozhēn

丢巧针

拼音diū qiǎo zhēn

注音ㄉㄧㄨ ㄑㄧㄠˇ ㄓㄣ

繁体

基本解释

  • 亦作“丢针儿”。1.旧时七月七日乞巧的风俗。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倾之,水膜生面,绣鍼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鍼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茹影者,谓乞得巧。”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丢针》:“京师闺阁,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綫,觕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
    (2).又旧时宫廷习俗,则以五彩丝穿九孔针,先穿完的为得巧,迟为输巧。参阅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七夕”风俗志》。

基本含义

  • 形容人做事粗心大意,经常丢三落四。

详细解释

  • 指人做事不细心,经常丢失物品或忘记事情。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经常丢三落四,做事不细心,缺乏注意力。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姓丢的人,他非常粗心大意,经常丢三落四,特别是经常丢针。人们就用他的姓和丢针的情况来形容一个人做事不细心,经常丢失物品或忘记事情。

成语结构

  • 由“丢”、“巧”、“针”三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真是个丢巧针的人,经常找不到东西。2. 这次考试他又丢巧针了,忘记带笔。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丢三落四”、“粗心大意”等类似的词汇进行联想记忆,同时可以想象一个人丢失针线,表示粗心大意的形象。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类似的成语,如“马失前蹄”、“坐井观天”等,扩展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有一个同学特别丢巧针,常常忘记带作业。2. 初中生:我弟弟是个丢巧针的,经常把东西弄丢了。3. 高中生:我同桌是个丢巧针的人,每次考试都会忘记带必要的文具。

拆字解意

丢巧针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