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chí, yú rén dé lì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yù bàng xiāng chí ,yú rén de lì ㄧ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ㄔㄧˊ ,ㄧㄩˊ ㄖㄣˊ ㄉㄜ ㄌㄧˋ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战国策·燕策二》:“ 赵 且伐 燕 , 苏代 为 燕 谓 惠王 曰:‘今者臣来,过 易水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 赵 且伐 燕 , 燕 赵 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 秦 之为渔父也。’”后遂以“鷸蚌相持,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这正叫做‘鷸蚌相持,渔人得利’。若是 倪善继 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将家私平等分析,这千两黄金,弟兄大家该五百两,怎到得 滕大尹 之手?”《明史·外国传五·占城》:“王能保境息民,则福可长享;如必驱兵苦战,胜负不可知,而鷸蚌相持,渔人得利,他日悔之,不亦晚乎。” 毛泽东 《质问国民党》:“你们不应该打边区,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
基本含义
- 形容两个势力相持不下,最终第三者得利。
详细解释
- 鹬蚌是两种生物,鹬是一种长喙的鸟类,蚌是一种能闭合壳的贝类。这个成语比喻两个势力相持不下,最终第三者趁机得利。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两个势力对峙的情况,最终被第三者利用的情况。
故事起源
- 相传,古时有一只蚌藏在海底,一只鹬发现了蚌的壳中有美味的肉,便立即飞下来欲啄食蚌。蚌为了自我保护,迅速闭合壳门,将鹬的喙夹住了。鹬不肯放弃,一直用喙夹住蚌,蚌也不肯放弃,一直闭合壳门。这时,一个渔夫路过,看到了这个情景,他明白鹬和蚌互相争斗的结果只会让他得利。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蚌捞起来,得到了美味的蚌肉。
成语结构
-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由五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在这场商业竞争中,两家公司鹬蚌相持,最终竞争对手得利。2. 在这个政治斗争中,两个政党鹬蚌相持,最终第三方政治势力得利。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形象进行联想,想象一只鹬和一只蚌正在争斗,而渔夫正趁机得利的情景。也可以将成语的每个字的发音进行联想,形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类似的成语,如“鹬蚌相持,渔人得利”中的第三者利用的情况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其他类似的例子。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两只小鸟争抢一个果子,最后来了只猫把果子抓走了,就像鹬蚌相持,渔人得利。2. 初中生:两个同学为了争夺班级的班长职位,最后班级其他同学都得到了好处,就像鹬蚌相持,渔人得利。3. 高中生:两个政党为了争夺选举的胜利,最后第三方政治势力得到了很多支持,就像鹬蚌相持,渔人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