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嬾
拼音duò lǎn
注音
繁体惰嬾
基本解释
亦作“ 惰孏 ”。懒惰。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 姜望 至德而佃不復种, 重华 大圣而渔不偿网,然后玉璜表 营丘 之祚,大功有二十之高,何必讥之以惰嬾,而察才以相士乎!” 晋 陶潜 《责子》诗:“ 阿舒 已二八,惰嬾故无匹。”一本作“ 懒惰 ”。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 王丹 ﹞每岁时农收后,察其强力收多者,輒歷载酒肴,从而劳之……其惰孏者独不见劳,各自耻不能致 丹 。”
基本含义
- 指懒散、懒惰、不勤奋。
详细解释
- 惰嬾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懒散、懒惰、不勤奋的状态。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批评那些不肯努力工作、不愿付出努力的人。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景,例如在教育环境中,老师可以用它来批评学生不努力学习的态度;在工作场合中,同事可以用它来形容某人工作不积极、不负责任的状态。
故事起源
- 惰嬾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论语》中的一则故事。据说,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学习上非常勤奋,而另一位学生子路却懒散惰嬾。曾子问孔子:“为什么子路这么懒散?”孔子回答说:“子路的懒散是因为他没有找到一个值得他努力的目标。”从此以后,人们用“惰嬾”来形容那些没有目标、缺乏动力的人。
成语结构
- 惰嬾是一个形容词,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一直惰嬾不努力,所以进步很慢。2. 我们不能惰嬾,要积极进取。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想象一个懒散的人,躺在沙发上无所事事,完全不愿意起来做任何事情,这样就能够记住惰嬾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懒散、懒惰相关的成语,例如“懒羊羔”、“懒得动弹”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很惰嬾,从来不做作业。2. 初中生:我不想和那个惰嬾的同学一起组队。3. 高中生:他懒散惰嬾,考试成绩很差。4. 大学生:不要惰嬾,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