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词典中的解释
shuǐnéngzàizhōu,néngzhōu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拼音shuǐ néng zài zhōu, yì néng fù zhōu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The water supporting a ship can also upset it.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释义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详细解释



  •  一、翻译

    The water supporting a ship can also upset it.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二、释义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三、谓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亦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称“载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四、出处——最早出自孔子

    (一)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

    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

    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

    日昃 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

    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二)《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三)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栽舟,亦能

    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四)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五、故事

    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覆舟”便源于荀子、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

基本含义

  • 水可以承载船只,也可以翻覆船只。比喻事物的优点也可能成为它的缺点。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事物的两面性。水作为一种自然力量,可以支撑船只,使其能够航行,但同时也有可能翻覆船只。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事物的优点和好处也可能会变成缺点和坏处。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事物的两面性,特别是在讨论某种方法、策略或决策时。它可以用来提醒人们在做决定时要慎重考虑事物的利弊,避免只看到事物的优点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齐策一》中,记载了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在位时,他的大臣管仲建议他采取一种政策,即“以法治国”。齐桓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使得齐国变得强大富庶。然而,当齐桓公去世后,他的儿子齐襄公并不像他父亲那样明智,他滥用权力,导致齐国的国力衰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人手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成语结构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例句

  • 1. 虽然这种方法看起来很有效,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 在做决定之前,我们必须认真评估每个选择的优点和缺点,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记忆技巧

  • 可以使用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条船在水中顺利航行,但突然翻覆的情景,这样可以帮助记住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成语相关的故事和用法,可以帮助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要随意乱扔垃圾。2. 初中生:我们要学会看问题的两面性,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3. 高中生:在做决策时,我们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优点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