讹替
拼音é tì
注音ㄜˊ ㄊ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1).犹差误。 晋 王嘉 《拾遗记·周》:“南陲之南,有 扶娄之国 。其人善能机巧变化,易形改服,大则兴云起雾,小则入於纤毫之中……乐府皆传此伎,至末代犹学焉,得粗亡精,代代不絶,故俗谓之婆候伎。则 扶娄 之音,讹替至今。”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隋书·律历志上》:“ 宋氏 尺实比 晋 前尺一尺六分四釐……当由人间恒用,增损讹替之所致也。”
(2).犹衰敝。《初学记》卷二三引 南朝 宋孝武帝 《沙汰沙门诏》:“佛法讹替,沙门混杂,未足扶济鸿教,而专成逋藪。”《法苑珠林》卷六七:“但教流末代,人法讹替,或凭真以构伪,或饰虚以诈真。”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烧香垂涕而申诲曰:‘大圣久已涅槃,法教讹替,人多乐受,少有持者。’”
基本含义
- 指用假话、谎言替代真实的事实或情况。
详细解释
- 讹替是由“讹”和“替”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讹”意为欺骗、诈骗,“替”意为代替、替代。讹替的基本意思是用假话或谎言替代真实的事实或情况,以达到欺骗或诈骗的目的。
使用场景
- 讹替这个成语常用于贬义的情境中,用来形容某人故意掩盖真相、编造谎言或歪曲事实的行为。可以用来描述政治上的欺骗、商业上的诈骗、社交场合的虚伪等。
故事起源
- 讹替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故事《左忠毅传》。故事中,左忠毅是个正直的官员,他在职位上表现得非常公正,但是他的上司却心生嫉妒,想方设法陷害他。上司找来一个熟人,让他冒充左忠毅,用假话替代真实的情况,以达到陷害他的目的。这个故事中的情节正好体现了讹替的含义。
成语结构
- 讹替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属于形容词短语。
例句
- 1. 他为了逃避责任,不惜讹替事实,导致了更大的麻烦。2. 这个商人常常用讹替的手法来欺骗顾客,使得他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讹替”拆分为“讹”和“替”,并联系其基本含义来记忆。例如,想象一个人用谎言替代真相,以达到欺骗的目的。
延伸学习
- 1. 了解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欺世盗名”、“虚与委蛇”等。2. 学习相关的成语故事和典故,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应用场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朋友讹替他的作业,导致他被老师批评。2. 初中生:为了逃避责任,他讹替了自己的错误,让别人背了黑锅。3. 高中生:政治家常常用讹替的手法来掩盖真相,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4. 大学生及以上:在商业竞争中,有些人会用讹替的手段来打击竞争对手,以谋取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