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王爷
拼音yán wáng yé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盐王爷 -概述
2011年3月11日,因为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因此引起一些市民疯狂抢购食盐。
“今天你买盐了吗?”“涨到5元一包了”“货架空了?!”……在路上、在超市里时不时能听到关于诸如此类的买盐对话;而在网络上也诞生了诸如“盐如玉”、“盐王爷”的热词。
科学解释
专家认为谣言荒谬,抢购碘盐毫无必要。目前中国的食盐流通是国家专营,价格控制很严,不用担心有人炒作价格上涨的问题,即便暂时被抢购一空,也不必担心,因为我国盐的年产量在8000万吨左右,而真正的食盐需求量只有800万吨,以各地盐业公司的供应能力,也很快就会保证供应。而且,目前全国的食盐里面,海盐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大家平时吃的大部分都是分布很广、储量很大的井矿盐。井矿盐由内陆水体沉积而成,且无可能被核污染。另外,通过食盐补充防辐射所需的含碘量也是杯水车薪。因为一粒碘片的含碘量相当于3kg食盐的含碘量,而正常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以6克为宜。所以靠食盐防辐射并不科学。
对策
政府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宣传常识戳破谣言;二是加大供应稳定市场;三是打击倒把维护秩序。当然国家发改委和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有了一些类似举措,但是速度还要快、力度还要大,面对这类关乎“吃饭”的迫切的民生问题,平息事态的技巧和速度,也是对地方政府的市场控制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直接考验。
“抢盐潮”渐退“退盐族”出现
随着多个相关部门相继出来辟谣,18日“谣盐”逐渐散去,食盐抢购风波宣告平息。羊城晚报记者从广东省物价局了解到,抢盐潮后再现退盐潮。短短两天的时间,省物价局接到举报商家哄抬盐价的投诉多达420宗,而18日又有很多买了大量食盐的人,投诉商家不给退货。
制造谣言网民被拘留
据信因散布谣言而引发抢盐风潮的杭州一网民,近日被处行政拘留10天。
联合早报报道说,这名陈姓网民因散布日本核电站爆炸污染中国海域谣言,被判处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人民币,约100新元)。
据中新社报道,上周二(15日)上午,31岁陈姓网民用网名“鱼翁”在网上散布有关近期日本地震引发核污染影响中国海域的谣言。 他留言说:“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 据报道,信息经其他网民转发,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许多网民纷纷向公安机关举报。接报后,警方开展调查,确定网上散布谣言者为杭州一家电脑公司的陈姓员工。 陈姓网民说,他是在网上聊天时看到了相关信息,未加思索,便将该信息复制后转发给亲朋好友。 经警方的“批评教育”后,陈姓网民承认自己违法散布虚假信息危害社会,并已在网上发布澄清公告。 陈姓网民相信是中国首个因在网上散布核污染谣言被捕的人。其他在网上编撰或转发谣言的人是否也会被捕还有待观察。
基本含义
- 指贪污受贿的官员或商人。
详细解释
- 盐王爷是指贪污受贿的官员或商人。在古代,盐是重要的商品之一,由于盐的重要性,盐业曾经由国家垄断,盐商也是非常富有的。然而,一些官员和商人利用盐业垄断的机会,通过贪污受贿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巨额利益,因此被称为盐王爷。
使用场景
- 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或商人,以及他们不正当获取财富的行为。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的盐业非常重要,盐商往往成为富有的人。然而,一些官员和商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利用盐业垄断的机会进行贪污受贿,被人们称为盐王爷。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三个字组成,分别是“盐”、“王”和“爷”。
例句
- 1. 这个官员贪污受贿,简直就是当地的盐王爷。2. 这个商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也成了盐王爷。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盐的形象与贪污受贿的官员或商人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盐矿,里面有一个戴着王冠的人,他是一个贪污受贿的官员或商人,被称为盐王爷。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盐业制度,以及盐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爸爸说,贪污受贿的人是坏人,他们就像盐王爷一样。2. 初中生:这个新闻报道了一个贪污受贿的官员,他被揭发后成了当地的盐王爷。3. 高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到过明代的盐业垄断,一些不法商人被称为盐王爷,他们通过贪污受贿获取了巨额财富。4. 大学生:这个词语“盐王爷”是用来形容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或商人的,他们利用盐业垄断的机会获取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