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桴革在词典中的解释

桴革

拼音fú gé

注音ㄈㄨˊ ㄍㄜˊ

繁体

基本解释

  • 鼓槌与战甲。犹兵革。桴,通“ 枹 ”。《后汉书·西羌传论》:“塞候时清,则愤怒而思祸;桴革暂动,则属鞬以鸟惊。” 李贤 注:“桴,击鼓槌也。革,甲也。”

基本含义

  • 桴革是指用来打棍子的木材,比喻用刑来惩罚犯罪分子。

详细解释

  • 桴革的含义源自古代刑法,桴革是一种用来打棍子的木材,用于对犯罪分子进行体罚。成语桴革比喻用严厉的手段来处罚罪犯,以威慑其他人。

使用场景

  • 桴革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对犯罪分子进行严厉的惩罚,也可以用来比喻严厉的批评或惩罚某人。

故事起源

  • 据说,桴革一词起源于《左传》中的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桓公统治时期,国内有一位叫做桴革的人,他因为犯罪被判处用桴革进行体罚。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对罪犯的严厉惩罚。

成语结构

  • 成语桴革由两个字组成,桴和革,其中桴是木材的一种,革是皮革的一种。

例句

  • 1. 老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了桴革,以警示其他学生。2. 这个国家对犯罪分子实行严厉的桴革政策,以维护社会秩序。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桴革。可以想象一个罪犯被用桴革进行体罚,以此来联想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刑法和刑罚的知识,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社会风俗。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小偷应该受到桴革的惩罚。2. 初中生:老师用桴革对不守纪律的学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3. 高中生:政府应该加强对犯罪分子的桴革力度,以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拆字解意

桴革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