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裁
拼音jiǎn cái
注音ㄐㄧㄢˇ ㄘㄞˊ
繁体
基本解释
(1).原指裁制衣服,后常比喻大自然对景物的安排。 唐 曹松 《天台瀑布》诗:“休疑宝尺难量度,直恐金刀易翦裁。” 宋 柳永 《瑞鹧鸪》词:“暗想花神巧作 江 南信,鲜染燕脂细翦裁。” 宋 苏轼 《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诗:“今岁东风巧翦裁,含情只待使君来。”
(2).比喻写文章时对材料的取舍安排。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诗教始二南,皆著圣贤跡,后世竟翦裁,破碎随刀尺。”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 彦高 词集篇数虽不多,皆精微尽善,虽多用前人诗句,其翦裁点缀若天成,真奇作也。” 明 唐寅 《<作诗三法>序》:“为句之法,在模写,在煅炼,在翦裁。”
基本含义
- 指采取严厉的措施,将不合适的部分削减掉,以保留适合的部分。
详细解释
- 翦裁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翦意为剪裁,将不合适的部分剪掉,裁意为裁减,将不合适的部分去除。翦裁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采取严厉的措施,将不合适的部分削减掉,以保留适合的部分。在实际应用中,翦裁常常用来形容对人员、机构或制度进行整顿、改革,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使用场景
- 翦裁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对人员、机构或制度的改革和整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对公司组织架构的调整、对政府部门的改革、对学校教育体制的改进等。此外,翦裁也可以用于描述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进行整顿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个人发展。
故事起源
- 翦裁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出自汉代刘向的《新序》。成语的故事起源相对较少,但可以通过对其字面意义的理解来推测其起源。翦裁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理解为古代剪去衣物不合适的部分,以保留合适的部分,类似于现代对事物进行改革和整顿的概念。
成语结构
- 翦裁属于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翦和宾语裁组成。
例句
- 1.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公司对人员进行了翦裁。2. 学校对教育体制进行了翦裁,以提高教学质量。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翦裁的字形与其基本含义联系起来进行记忆。翦字的上面是刀,下面是裁字的部分,形象地表示了剪去不合适的部分,保留适合的部分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翦裁相关的成语,如翻天覆地、改弦更张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对我们的作文进行了翦裁,只保留了最好的部分。初中生: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校长对教师队伍进行了翦裁。高中生:政府对公务员招聘制度进行了翦裁,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