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絫
拼音shǔ lěi
注音ㄕㄨˇ ㄌㄟˇ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黍累 ”。1.古时极轻的重量单位。通常以十黍当一絫。《汉书·律历志上》:“权轻重者,不失黍絫。”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十黍为絫,十絫为一銖。”《文选·陆倕<新漏刻铭>》:“测表候阴,不谬圭撮,无乖黍累。” 吕延济 注:“六粟曰圭,十抄曰撮,十黍曰累。” 唐 刘禹锡 《平权衡赋》:“黍累无差,毫釐必究。”
(2).比喻极其细微之处。 唐 白居易 《省试性习相远近赋》:“积艺业於黍累,慎言行於毫釐。”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思想、行为纯正、高尚。
详细解释
- 黍,古代一种粟类作物,有时也泛指粟类作物;絫,古代一种细麻,用以制作细布。黍絫比喻人的品德高尚,思想纯正,行为规矩,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使用场景
- 黍絫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可以用于夸奖、赞美他人的纯正品质和高尚道德。
故事起源
- 关于黍絫的具体故事起源尚不明确,但黍絫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中,用以形容昭公的品德高尚。后来,黍絫逐渐成为夸奖人品高尚的成语。
成语结构
- 黍絫为形容词短语,由“黍”和“絫”两个词组成。
例句
- 1. 他的为人黍絫,深受大家的尊敬和喜爱。2. 她的高尚情操使她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的黍絫之人。3. 这个社区的居民都非常黍絫,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记忆技巧
- 可以使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黍絫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颗高高耸立在田野中的黍子,周围缠绕着细麻织成的布,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纯正的思想。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品德、道德相关的成语,如“德高望重”、“品行端正”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应该做一个黍絫的好孩子,要诚实守信。2. 初中生:我们班的班长是个黍絫的人,他总是帮助别人,大家都很喜欢他。3. 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成为黍絫的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