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谣言
拼音wēi yáo yán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微谣言 -介绍
微谣言,即利用微博传播的虚假信息。“成都汽车被劫持”、“鲁迅教材大撤退”、“张国荣复活”、“北京大堵车”、“NASA将宣布震惊全人类的消息”……形形色色的“微谣言”在微博上粉墨登场。某微博运营机构甚至专门建立“不实信息曝光专区”,以正视听。这未免让人对这种新生传播工具心生忧虑。
归纳起来,“微谣言”的生存之道有两种。要么是被有意制造、有目的传播,要么是有意制造、无意识传递。前者是因为个别别有用心者,为了商业利益或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来博眼球、引关注;后者则是因微博传播消息格外容易,网友缺乏识别,简单“转发”。近期以来,这样的“微谣言”数量之多,影响之劣,不断地在警醒公众:如果让这样的“微谣言”通行无阻,短期来看,会影响公众对具体事件的判断,形成错误的“舆论场”;长期来看,则会削弱微博及互联网的公信力。
防范方法
固然,微博平台具有自净功能,信息具备自我纠偏机制。我们看到许多微博主指认假消息,也看到一些人气微博主主动删除一些不实的信息。这些都是良好的自律行为。如果我们把微博比作信息的自由市场,就需要信息产品生产者——微博主们严把质量关,莫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扰乱市场秩序。但仅仅有自律还不够。减少“微谣言”也依赖于微博运营机构的监控和追惩,一旦有谣言泛起,就应当及时介入,事后追惩,让谣言制造者受到应有处罚,以儆效尤。
另一方面,作为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微博用户应当擦亮眼睛,提高对“假货”的辨别力。这依赖于网友提高Web2.0时代的媒介素养。不仅仅是接受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更包括识别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对互联网上的很多东西要有点“问号”意识,更不要草率引进“假货”,再做“二次售卖”,转发谣言,一不小心成了传播谣言的帮凶。
每一个微博客,都应当树立责任意识,保留一份独立的判断力,重视手中的“发布”和“转发”按键。过去说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善恶忠奸”,如今,在“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对于粉丝众多的微博主而言,同样如此。
基本含义
- 微谣言是指谣言中的一种,指的是没有确切证据支持,或者信息来源不可靠的谣言。
详细解释
- 微谣言是指流传于社会中的一种谣言,其特点是没有确切的证据支持,或者信息来源不可靠。微谣言往往通过口头传播、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误解。与传统谣言相比,微谣言更具隐蔽性,更容易迅速传播和扩散。
使用场景
- 微谣言常常在社交媒体、聊天群、新闻报道等场景中出现。当有人散布没有确凿证据的信息,或者传播来路不明的消息时,可以使用“微谣言”来形容这种情况。
故事起源
- 微谣言这个词语的起源并无明确的故事,它是根据谣言的特点和社会现象而来的。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谣言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大,因此出现了“微谣言”这个概念。
成语结构
- 微谣言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最近有些微谣言在社交媒体上流传,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要轻易相信。2. 这个消息来源不明,很可能是一条微谣言。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微谣言”与“微信”进行联想来记忆。微信是一种流行的社交媒体,而微谣言往往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如何辨别和应对谣言,以免受到谣言的误导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散布谣言的后果和处罚。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听说有人在学校里传了一条微谣言,说明天要停课。初中生:老师告诉我们要提高辨别能力,不要轻易相信微谣言。高中生: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微谣言,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被谣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