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良民在词典中的解释
liángmín

良民

拼音liáng mín

注音ㄌㄧㄤˊ ㄇㄧㄣˊ

繁体

基本解释

  • [释义]
    (1) (名)旧时指一般的平民。
    (2) (名)旧时指安分守己的百姓。
    [构成]
    偏正式:良(民

反义词

  • 劣民、贱民、莠民

详细解释

  • ◎ 良民 liángmín
    (1) [common people]∶旧时指一般的平民(区别于贱民)
    (2) [law-abiding people]∶旧时指安分守己的善良百姓
    (1).旧时指安分守法的百姓。《管子·明法解》:“盗贼弗诛,则伤良民。”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今日贼良民之甚者,莫大於数赦。”《三国志平话》卷上:“如自愿去了黄巾,便为国家良民,如不去黄巾,全家诛杀。”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查该 韩凤岐 确是大大的良民,请长官开恩释放。”
    (2).旧时指一般的平民,区别于“奴隶”。 晋 袁宏 《后汉纪·质帝纪》:“或取良民以为奴婢,名曰自卖民。”《隋书·艺术传·耿询》:“ 煬帝 即位,进欹器,帝善之,放为良民。”

基本含义

  • 指遵守法律、守纪律、品行端正的好公民。

详细解释

  • 良民是指遵守法律、守纪律、品行端正的好公民。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在社会中应该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行为规范。在正式场合、教育场合、社会公益活动中,可以用来夸奖那些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遵纪守法的人。

故事起源

  • 良民这个成语起源于古代中国。在古代社会中,良民是指遵守法律、守纪律、品行端正的好公民。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书·律历志》中的记载。良民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良民被视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履行。

成语结构

  • 良民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良”字表示良好、善良,而“民”字表示人民、公民。

例句

  • 1. 他一直遵守法律,守纪律,是一个真正的良民。2. 父母教育孩子要做一个良民,遵守法律,守纪律。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良民”与遵守法律、守纪律、品行端正的好公民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公民形象,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公民责任、社会道德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例如“守法纳税”、“社会公德”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好的良民。2. 初中生: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遵守校规校纪,做一个文明的良民。3. 高中生:大家要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成为社会需要的良民。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