垢洿
拼音gòu wū
注音ㄍㄡˋ ㄨ
繁体
基本解释
脏,肮脏。《汉书·诸夷传·海南》:“若少垢洿,则投火中,復更清洁。”
基本含义
- 指人的品德败坏,道德沦丧。
详细解释
- 垢洿是由“垢”和“洿”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垢”指的是污垢、脏物,“洿”指的是污浊、污秽。合在一起,垢洿形容一个人的品德堕落、道德败坏,失去了应有的清洁和正直。
使用场景
- 垢洿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品德败坏、道德沦丧的情况。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背离道德规范、行为不端的人,或者形容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现象。
故事起源
- 垢洿的故事起源于《庄子·秋水》篇。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河边洗澡时,看到了一块美玉,他非常喜欢,但却没有带走。后来,他回到家中,发现自己的脸上有一块污垢,他想要清洗掉它,但却发现无论如何都无法清洗干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纯洁,无论外在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他的品德败坏。
成语结构
- 主体结构为“垢洿”。
例句
- 1. 他曾经是个有为的年轻人,可是如今却变得垢洿不堪。2. 这个社会上,垢洿之人屡见不鲜,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改变这种现象。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把“垢洿”联想为一个人的脸上沾满了污垢和污秽,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垢洿相关的成语,如“浑浊”、“肮脏”等,来扩展对于品德败坏、道德沦丧的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的行为不端,品德垢洿,我们不应该和他交朋友。中学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要保持自己的品德,不被垢洿所侵蚀。大学生及以上:那些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人,他们的品德已经垢洿到了极点,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