愆邪
拼音qiān xié
注音ㄑㄧㄢ ㄒㄧㄝ ˊ
繁体
基本解释
过失和邪恶。《隋书·天文志中》:“附耳一星在毕下,主听得失,伺愆邪,察不祥。”
基本含义
- 犯错误、犯罪、偏离正道
详细解释
- 愆邪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愆”和“邪”两个字组成。愆指过失、错误,邪指偏离正道、邪恶。愆邪指的是犯错误或偏离正道。
使用场景
- 愆邪一词常用于形容个人行为或言语偏离正义、道德的情况。它可以用来批评或警示别人不要犯错误,同时也可以用来自我警醒,提醒自己不要偏离正确的道路。
故事起源
- 愆邪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论语·述而》。孔子曾经说:“愆,以孝当也,邪,以射当也。”意思是说,犯错误是因为对孝顺的要求不够,偏离正道是因为对射箭的要求不够。从而形成了“愆邪”的成语。
成语结构
- Subject + 愆邪
例句
- 1. 他的行为举止愆邪,受到了大家的批评。2. 老师严厉地指出了学生们在作文中的愆邪之处。3. 我们要警惕自己不要愆邪,始终保持正确的道德观念。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在偏离正道的路上犯下了错误,然后被人们批评和警告。这样的场景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有更深入的学习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与愆邪相关的成语,如“愆尤”、“邪门歪道”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向老师道歉,因为我在课堂上愆邪了。2. 初中生:他的行为不端,常常做出一些愆邪的事情。3. 高中生:我们应该警惕自己不要愆邪,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