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稽
拼音zhǎng jī
注音ㄓㄤˇ ㄐㄧ
繁体
基本解释
掌理稽查。《周礼·地官·质人》:“﹝质人﹞掌稽市之书契。” 明 李东阳 《乐亭知县蒋原用墓志铭》:“吏所具案牘,必亲校勘。越一年,凡地里邇远,民贫富强弱,法令便不便,皆可掌稽。”
基本含义
- 掌握、了解。
详细解释
- 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事情的真相。
使用场景
- 用于描述能够全面了解、掌握某个事物的情况。
故事起源
- 《左传·宣公十四年》中有一则故事。公元前590年,鲁国的宣公想要出兵攻打晋国,但是他并不知道晋国的实力和态度。于是,宣公派遣了一位名叫稽的使者前往晋国了解情况。稽回来后,向宣公详细报告了晋国的实力和态度,宣公因此得以掌握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最终作出了明智的决策。后来,人们就用“掌稽”来形容能够全面了解事情的情况。
成语结构
- 动词+名词。
例句
- 1. 他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对项目的进展情况非常掌稽。2. 经过调查,警方已经掌稽了案件的始末。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掌稽”拆分成“掌握”和“了解”两个部分,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了解、掌握相关的成语,如“心领神会”、“胸有成竹”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我都能够掌稽,所以考试都能做对。2. 初中生:我对我的朋友很了解,所以能够掌稽他的想法和需求。3. 高中生:通过阅读新闻,我能够掌稽国际形势的变化。4. 大学生:我正在做一份调查报告,需要掌稽相关的数据和信息。5. 成年人:作为一名领导,我需要掌稽公司的运营状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