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披瞽在词典中的解释

披瞽

拼音pī gǔ

注音ㄆㄧ ㄍㄨˇ

繁体

基本解释

  • 使盲人复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信可以发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矣。”

基本含义

  • 指揭露真相,揭穿谎言。

详细解释

  • 披瞽是一个四字成语,由“披”和“瞽”两个字组成。其中,“披”表示揭露、揭开,“瞽”指盲人。披瞽的意思是揭穿谎言,暴露真相。

使用场景

  • 披瞽常用于描述揭露谎言、揭穿虚伪的行为。可以用于描述揭发欺骗行为、揭露隐藏的事实等情境。

故事起源

  • 披瞽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平津侯张耳列传》。当时,张耳在楚汉战争中与刘邦一起反抗秦朝的统治。有一天,刘邦在受到敌人的围攻时,他的盲人随从忽然掀开盲杖,露出了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个举动让敌人大吃一惊,同时也勇气十足地揭开了谎言,揭露了敌人的阴谋。后来,人们用“披瞽”来形容揭穿谎言的行为。

成语结构

  • 披瞽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动词是“披”,宾语是“瞽”。

例句

  • 1. 他通过调查,披瞽了公司高层的贪污行为。2. 记者的报道披瞽了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披瞽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盲人披开自己的盲杖,露出了明亮的眼睛,揭露了真相。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揭露真相相关的成语,如揭竿而起、拆穿谎言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披瞽了小红偷吃零食的事情。2. 初中生:老师披瞽了同学们作弊的行为。3. 高中生:通过披瞽,他成功地揭露了公司高层的腐败问题。4. 大学生:这篇文章披瞽了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拆字解意

披瞽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