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笏
拼音zān hù
注音ㄗㄢ ㄏㄨˋ
繁体
基本解释
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 南朝 梁简文帝 《马宝颂》序:“簪笏成行,貂缨在席。” 唐 杜甫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之三:“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宋 曾季貍 《艇斋诗话》:“ 山谷 ‘简编自襁褓,簪笏到仍昆’,取 退之 联句‘爵勋逮僮隶,簪笏自怀绷’。” 清 方文 《寿姊氏姚夫人六十》诗之二:“簪笏夫家贵, 河 山嫂氏贤。”
基本含义
- 指古代官员的礼仪之物,也泛指官员。
详细解释
- 簪笏是古代官员所佩戴的一种礼仪用品,用以表示其身份和地位。簪指的是佩戴在头上的装饰品,笏指的是官员手中所持的礼仪用具。因此,簪笏一词常用来形容官员或者指代礼仪。
使用场景
- 簪笏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更多地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或者与古代相关的话题中。可以在古代文学研究、历史教育以及相关专业的学习中使用。
故事起源
- 簪笏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谷风》中,其中有一句诗:“簪笏补屦,固命不足。”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官员佩戴簪笏,穿着履履行礼的场景。后来,簪笏一词逐渐成为指代官员或者礼仪的代名词。
成语结构
- 簪笏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形容词“簪笏”修饰名词“官员”或者“礼仪”。
例句
- 1. 他一身簪笏的仪仗,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2. 在古代,佩戴簪笏的官员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簪笏这个词语。可以想象一个官员佩戴着簪笏,手持笏板,庄重而威严地行礼的场景,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古代礼仪文化,了解古代官员的佩戴物品和礼仪规范。同时,可以阅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了解簪笏一词在文学中的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讲解了古代官员佩戴簪笏的礼仪。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簪笏的用途和象征意义。3. 高中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簪笏常常被用来描绘官员的形象。4. 大学生:通过研究古代文化,我了解到簪笏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