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
拼音hóng jīn jūn
注音ㄏㄨㄥˊ ㄐㄧㄣ ㄐㄩㄣ
繁体
基本解释
亦省称“ 红巾 ”。1. 南宋 初年北方抗 金 义军。因以红巾为标志而得名。后来 河北 、 淮北 地区也有。《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先是 河东 之民,所在出攻城邑,皆用 建炎 年号。又有红巾军,於 泽 潞 间尝劫 宗翰 寨,故 金 捕红巾甚急;然真红巾不可得,多杀平民亡命者。”
(2). 元 末(公元1351年--1366年) 刘福通 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红巾而得名。《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 元 ,姦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 元 ﹞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歛, 台 温 处 之民,树旗村落,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谋叛者各起, 黄岩 方谷珍 因而肇乱, 江 淮 红巾徧四方矣。”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元末红军》:“ 张仲举 在都,寄 浙 省参政 周玉坡 云:‘天子临轩授鉞频,东南无地不红巾。’”参阅《明史·韩林儿传》。
基本含义
- 指起义军或义军,特指南宋末年间起义军。
详细解释
- 红巾军是中国历史上南宋末年的一支重要的起义军队,由朱元璋领导。他们以红色的头巾作为标志,因此得名红巾军。红巾军起义的主要目的是反抗腐败的南宋政府和抵抗外族侵略。最终,红巾军成功推翻了南宋政府,建立了明朝。
使用场景
- 红巾军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勇敢、顽强抵抗的军队或群体。也可以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奋发图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故事起源
- 红巾军的起义源于朱元璋的农民起义。朱元璋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将领,他在南宋末年见证了政府的腐败和外族的侵略,决心发动起义。他招募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农民和义军,以红巾作为他们的标志,组成了红巾军。
成语结构
- 红巾军是一个主谓宾的成语,其中“红巾”作为形容词短语修饰“军”。
例句
- 1. 他们像红巾军一样勇敢地抵抗敌人的进攻。2. 这个团队在困境中展现出了红巾军的精神。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红巾军的形象,想象他们勇敢抵抗的场景,以及他们的红色头巾作为标志。同时,可以用朱元璋的故事来帮助记忆红巾军的起义背景和意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红巾军的历史背景、朱元璋的事迹以及明朝的兴衰。还可以学习其他与红巾军相关的成语,例如“红颜薄命”和“红颜知己”。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红巾军是一个勇敢的军队,他们战胜了很多敌人。2. 初中生:红巾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起义军,他们为了反抗不公正的统治而奋斗。3. 高中生:红巾军的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