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借
拼音yù jiè
注音ㄧㄩˋ ㄐㄧㄝ ˋ
繁体
基本解释
(1).指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各种赋税。 宋 代成为加税之一。《新五代史·唐神闵敬皇后刘氏传》:“ 同光 三年秋大水, 两河 之民,流徙道路,京师赋调不充,六军之士,往往殍踣,乃预借明年夏、秋租税。” 宋 叶适 《彭子復墓志铭》:“ 子復 又自减郡之凡费,然后戢预借,宽省限,商税止取正钱。”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八节:“预借--官府经常预借民间各种赋税,实际上是提前征税。预借的项目有工税、免役钱、坊场课利钱和卖田宅契税钱等。”
(2).指预支谷物、俸钱等。 宋 叶适 《高永州墓志铭》:“善以简静拊瘠薄,有銖黍便民事,亦为设方略废置,补预借一料,民稍宽。”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解给》:“至于官役之过支预借,断不可开,倘有他故,皆印官赔补。”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预借俸钱》:“凡謁选官得缺后,预借养廉,以免丐贷,所以恤下养廉,法至善也。”
基本含义
- 提前借取或预先借用
详细解释
- 预借是一个动词短语,指的是提前借取或预先借用某物。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提前借用他人的东西或利用未来的资源。
使用场景
- 预借常用于描述某个人或组织提前占用、借用或利用他人的资源。例如,在商业谈判中,一方可能会提前借用对方的品牌知名度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另外,预借也可以用于表达对未来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提前借用时间或金钱来满足未来的需求。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在农耕社会中,人们在播种前会提前借用或预借他人的农具、种子等资源。这样做可以提前准备,并确保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因此,预借一词逐渐演变成了形容提前借用或预先借用的意思。
成语结构
- 预借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预”表示提前或预先,第二个字“借”表示借用。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动词短语,意为提前借用或预先借用。
例句
- 1. 我们可以预借一些资金来扩大业务。2. 在协商期间,双方可以预借对方的资源来推动项目的进展。3. 这个公司预借了一些技术人员,以满足未来的项目需求。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记忆技巧来记住这个成语:将“预”字与“提前”联系起来,表示提前借用或预先借用。将“借”字与“借用”联系起来,表示借用他人的资源。
延伸学习
- 如果你想进一步学习有关成语的知识,可以查阅相关的成语词典或参考书籍,了解更多成语的含义和用法。还可以尝试使用这些成语来写作文或进行口语表达,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预借了朋友的彩色铅笔来画画。2. 中学生:学校图书馆可以预借一本书来提前准备考试。3. 大学生:我们可以预借实验室设备来进行学术研究。4. 成年人:我预借了朋友的车来应对交通拥堵的情况。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