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挛补衲
拼音jū lán bǔ nà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jū luán bǔ nà ㄐㄨ ㄌㄨㄢˊ ㄅㄨˇ ㄣㄚˋ
拘挛补衲(拘攣補衲)
拉扯牵引,缝补缀合。比喻文章用事过多,反成弊害。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近 任昉 王元长 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蠧文已甚。”
基本含义
- 指过分拘泥于小节,忽视大局,追求形式而不重视实质。
详细解释
- 拘挛补衲是由“拘挛”和“补衲”两个词组成。拘挛指拘泥于小节,过分追求形式;补衲指修补破衣。拘挛补衲比喻过分拘泥于细枝末节,忽视大局,只注重表面的修饰而不重视问题的实质。
使用场景
- 拘挛补衲常用于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的人或事物,警示人们不要过分拘泥于细节,要关注问题的本质。
故事起源
- 拘挛补衲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相传,宋代朱熹是一位非常注重礼仪和仪式的儒学家,他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一位穿着破烂衣服的人,就命令侍从给他换上新衣服。结果,宴会因为这个小节而被打断,引起了众人的不满。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过分追求形式和仪式,忽视实质和大局是不明智的。
成语结构
- 拘挛补衲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语组合而成的,形式简洁明了。
例句
- 1. 他过于拘挛补衲,总是把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放在第一位。2. 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表面的拘挛补衲,而在于核心的实质。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拘挛补衲的“拘挛”可以联想为一个人过分拘泥于小节,而“补衲”可以联想为修补破衣服。通过这样的联想,可以帮助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形式与实质相关的成语,如“追根究底”、“只字片语”等,以扩展对形式和实质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拘挛补衲,要注重学习的实质。2. 初中生:我觉得政府应该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不要只顾拘挛补衲。3. 高中生:在写作文时,我们要避免拘挛补衲,要注重思想和观点的表达。4. 大学生:我们要学会看清问题的本质,不要只顾拘挛补衲,这样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