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心理
拼音yáng qún xīn lǐ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羊群心理 -简介
羊群心理(herd instinct;herd behaviour)指追随大众的想法及行为,缺乏自己的个性和主见的投资状态.,亦作“群居本能”。投资者莫名其妙地随波逐流、追涨杀跌的心理特征。羊群心理或群居本能是缺乏个性导致的思维或行为方式。在经济过热、市场充满泡沫时表现更加突出。
主要分类
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利,我们可称之为“正面羊群心理”。例如:大家都勤奋劳动、大家都遵守社会公德、大家都诚实守信。
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很不利,我们可称之为“负面羊群心理”。例如:大家都拜金、大家都厚黑、大家都投机钻营。
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无妨,我们可称之为“中性羊群心理”。例如:模仿别人吃饭、穿着、学习、工作。
所以我们有时应该从众,有时不应该从众。是否从众首先要看对社会是否有利,至少也要对社会无妨。其次要看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利,至少也要对自己的发展无妨。
例如:如果在黄金周假期前夕感到很累,就没有必要跟风出行旅游,可以在家美美地休息几天,上网照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负面羊群心理”较多的人一般发展不快,因为他的自信力和判断力都比较差。
成就较大的人其羊群心理是比较少的,因而个性比较鲜明。和大家一起做正经事时他力求做得更好,而盲目跟风的事则没有他的份。
典型实例
1、女人看男人有“羊群心理” 心理科研人员近来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男人,当他的身边有很多异性的时候,女人们对他的评价是“有魅力”;但当他的身边没有其他女人时,女人给他的魅力评价将大大降低。
心理专家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思维定势。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愿意被大多数人接触的人是具有魅力的。
其次,对男性魅力的判断,女性往往不是根据事实,而是依赖同伴的反应,相信同伴的判断。于是,在行为上她们更容易从众。所有从众的女性中,一部分人自觉接受了同伴的判断,在观点和行为上与她们保持一致,她们不但表现出相信这个男士是有魅力的,而且,心中也是真正这么认为的。
还有一些女性,与上面的人不同,她们内心实际上未必真正认同同伴的判断,但是,由于受到同伴或大多数人的观点影响,她们面对团体的压力,表面上会选择赞同,内心都有想法。只不过为了保持和大家的协调性,通常会采取如下做法:要么改变自身的态度,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要么放弃表面的迎合,与自己内心的观点保持一致。
这就有了我们现在时常会听到的一种说法:女人看男人时有着“羊群心理”,即羊的视力非常差,只能看到近处的东西,远一点的事物它看不清楚,于是只好跟着眼前的那只羊走,而眼前那只又会跟着它前面的那一只走,结果,整群羊都好像走向同一方向,只能跟着牧羊人不断变换方向。“羊群心理”是形容有些人做事没主见,唯一准则是先看别人的举动,这些人的任何决定都不是经过自己分析得出的,而是基于人做我做。
2、经济学里的羊群效应模型
羊群效应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该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由Banerjee(1992) 提出,在该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它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决策信息,这类决策的最大特征是其决策的序列性。但是现实中要区分投资者顺序是不现实的。因而这一假设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则论证无论仿效倾向强或弱,都不会得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股票的零点对称、单一模态的厚尾特征。
行为金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应模型。实际上,羊群行为同样也是由模仿造成的。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况中,经营者简单地模仿其他经营者的投资决策,忽略独立的私人信息,虽然从社会角度看这种行为是无效的,但对于关心其在劳动市场声誉的经营者而言却是合理的。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决策模型分析羊群行为,在这个模型中,每个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都观察其前面的决策者做出的决策,对他而言,这种行为是理性的,因为其前面的决策者可能拥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别人的决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产生的均衡是无效的。Banerjee序列决策模型假定投资者的决策次序,投资主体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他个体的决策中获取自己决策的信息,这种依次决策的过程导致市场中的“信息流”。
非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
与Banerjee序列决策模型相对的是非序列羊群行为模型。该模型也是由贝叶斯法则下得出的。模型假设任意两个投资主体之间的模仿倾向是固定相同的,当模仿倾向较弱时,市场主体的表现是收益服从高斯分布,而当模仿倾向较强时,市场主体的表现是市场崩溃。此外,Rajan(1994)、Maug & Naik(1996)、Devenow & Welch(1996)分别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机构运作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等角度探讨羊群行为的内在产生机制。
基本含义
- 指群体中的个体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盲目跟从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详细解释
- 羊群心理是指人们在面对困难、决策或行动时,因为害怕独立承担责任,而选择盲目跟从他人的行为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失去了自我主导的能力。
使用场景
- 羊群心理常常出现在集体活动、社交场合、工作环境等各种群体中。例如,当一个团队中的成员面对困难时,如果大家都选择保持沉默或者盲目跟从,就会出现羊群心理的现象。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在古代,人们养羊是为了获取羊毛和食物。当时,人们发现,羊在面对危险时,常常会形成一群,紧密地跟随在一起以保护自己。这种行为被比喻为羊群心理。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羊"、"群"和"心理"。
例句
- 1. 他们之间存在着羊群心理,无法独立思考和做出决策。2. 这种羊群心理会导致团队缺乏创新和进步的动力。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将"羊群心理"拆分为"羊"、"群"和"心理"三个部分,然后与形象联想结合。例如,可以想象一群羊在面对危险时紧密地跟在一起,害怕分散,这样就能够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深入学习羊群心理的相关内容,可以了解心理学中的集体心理和群体心态等概念,以及如何在团队合作和领导中避免羊群心理的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班级里的同学们都喜欢玩一个游戏,我也跟着玩,因为我害怕被孤立,这就是羊群心理。2. 初中生:同学们都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兴趣爱好,我也加入了,因为我不想被认为与众不同,这是羊群心理的表现。3. 高中生:班级里的同学都开始准备某个考试的复习,我也加入了,因为我害怕被认为不努力,这是羊群心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