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公论在词典中的解释
gōnglùn

公论

拼音gōng lùn

注音ㄍㄨㄙ ㄌㄨ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 [释义]
    (名)公众的评论。
    [构成]
    偏正式:公(论
    [例句]
    自有公论。(作宾语)
    [同义]
    舆论

英文翻译

  • 1.public opinion; verdict of the masses [of public opinion]

详细解释

  • ◎ 公论 gōnglùn
    (1) [public opinion]∶公正或公众的评论
    是非自有公论,不是某一个人说了就算
    (2) [axiom]∶公理;定理
    (1).公正或公众的评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庾 又问:‘何者居其右?’ 王 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 王 曰:‘噫!其自有公论。’” 唐 杜荀鹤 《送黄补阙南迁》诗:“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喧然公论在,难滞 楚 南春。”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时人语曰, 李相 太醒, 张相 太醉,此亦里巷之公论也。”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
    (2).公理;定理。 严复 《<穆勒名学>按语》:“盖 呼威理 所主,谓理如形学公论之所标者,根於人心所同然,而无待於官骸之閲歷察验者,此无异中土良知之义矣。”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初由经验而入公论,次更由公论而入新经验。”

基本含义

  • 公开讨论问题,达成共识。

详细解释

  • 公论是指公开讨论问题,使人们达成共识的行为。它强调通过公开的辩论和交流,让众多人的观点得到充分的表达和辩论,最终达成共同的意见和决策。公论的目的是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的进步。

使用场景

  • 公论常常出现在重大决策、社会问题讨论、学术研究等场景中。在这些场合,人们可以通过公论来激发思维,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最终达成共识。公论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故事起源

  • 公论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意为公开讨论问题。在古代,官员们常常在公开场合进行公论,以解决重大问题和决策。后来,这个词逐渐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和决策方式。

成语结构

  • 公论是一个名词,由“公”和“论”两个汉字组成。其中,“公”表示公开、公正,强调公众利益;“论”表示讨论、辩论。

例句

  • 1.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进行公论,以达成共识。2. 他们围坐一起,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公论。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公论”与“公开辩论”进行联想,通过想象参与者在公开场合进行激烈辩论的情景,来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1. 了解更多与公论相关的成语,如“众说纷纭”、“众口难调”等,以扩展词汇量。2. 阅读相关的文章和书籍,了解公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3. 参与团队讨论和辩论活动,锻炼自己的表达和辩论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级开展了一次公论活动,讨论如何改善校园环境。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进行了一场公论,讨论古代帝王的治国策略。3. 高中生:学校组织了一次公论,让我们讨论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4. 大学生:在学术研讨会上,我们进行了一场公论,探讨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