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形怪状
拼音guǐ xíng guài zhuàng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guǐ xíng guài zhuàng ㄍㄨㄟˇ ㄒㄧㄥˊ ㄍㄨㄞˋ ㄓㄨㄤˋ
鬼形怪状(鬼形怪狀)
犹言奇形怪状。《禅真逸史》第二十回:“看看走近城边,驀然城门开处,突出四个夜叉,生得鬼形怪状,面目狰狞,种种奇异之像。”
基本含义
- 形状奇特、怪异,令人感到诡异或恐怖。
详细解释
- 形容事物外形或表现出奇怪、怪异的样子,给人带来恐怖、不寻常的感觉。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人或物的外貌、姿态或行为离奇怪异,让人感到不寻常或恐怖。
故事起源
- 《文选·叔孙通传》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叔孙通与魏国大夫许诸一起去晋国,路过一座山,看到山上有一个形状奇特的石头,叔孙通对许诸说:“这块石头真是鬼形怪状。”从此,这个成语就被广泛使用。
成语结构
- 主要由“鬼”、“形”、“怪”、“状”四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的面容鬼形怪状,让人感到不寒而栗。2. 那个房子的墙上有一张鬼形怪状的画像,让人看了非常不舒服。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将“鬼形怪状”与奇怪、恐怖的形状联系在一起,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形容外貌或行为奇怪的成语,如“异形异状”、“怪模怪样”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个万圣节的南瓜灯看起来鬼形怪状,很有趣。2. 初中生:他的舞蹈动作鬼形怪状,让人觉得很特别。3. 高中生:这个恐怖片中的怪兽形状鬼形怪状,让人感到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