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徵徭在词典中的解释
zhēngyāng

徵徭

拼音zhēng yāng

注音

繁体徵驗

基本解释

  • 赋税和徭役。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边地勤输輓,徵徭念践更。”

基本含义

  • 指征召、征募士兵或征收人民的劳役。

详细解释

  • 徵徭是一个古代汉字成语,由“徵”和“徭”两个字组成。徵指征召、征募;徭指征收、征役。徵徭一词通常用来形容政府或军队征召或征募士兵,或者征收人民的劳役。

使用场景

  • 徵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战争时期政府征召士兵、征募志愿者或者征收人民的劳役的情况。也可以用于形容任何需要大量人力的情况。

故事起源

  • 徵徭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在那个时候,国家需要大量的士兵来保卫国家或进攻敌人。政府通常会通过徵召、征募的方式来招募士兵。同时,为了满足战争时期的需要,政府也会征收人民的劳役,让他们为国家做出贡献。

成语结构

  • 徵徭这个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形式上是“徵”在前,“徭”在后。

例句

  • 1. 在战争期间,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徵徭,以增加军队的人数。2. 为了修建水利工程,政府徵徭了大量的农民劳力。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征”和“役”两个字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征意味着征召、征募,役表示劳役,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徵徭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战争时期的徵兵制度,以及徵役在社会中的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政府为了保卫国家,进行了徵徭,征募了很多士兵。2. 初中生:在古代战争时期,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徵徭,征收了人民的劳役。3. 高中生:这个国家的政府通过徵徭的方式,增加了军队的人数,以应对外敌的入侵。

拆字解意

徵徭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