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驳
拼音gōng bó
注音ㄍㄨㄙ ㄅㄛ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攻駮 ”。责难反驳。 宋 程大昌 《考古编·正朔六》:“其天行历筭皆可復其疎密,为説甚美,而其畴人自相攻駮,固皆其见失实矣。” 郑振铎 《桂公塘》三:“那两位贵酋,也高高兴兴的和 天祥 折难,攻驳。”
基本含义
- 指批驳、驳斥别人的观点或论据。
详细解释
- 攻驳是一个形容词和动词的结合,用来描述批驳、驳斥别人的观点或论据。它强调通过辩论或争论来反驳他人的观点,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使用场景
- 攻驳常用于辩论、讨论、争论等场合,可以用于学术、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
故事起源
- 攻驳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是古代中国学者辩论时使用的术语。据说,古代的学者们常常在学术交流中争论不休,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他们会互相批驳对方的观点,从而达到推翻对方的目的。
成语结构
- 攻驳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攻”表示批驳,驳斥,而“驳”表示反驳,证明错误。
例句
- 1. 他用事实和逻辑攻驳了对方的观点。2. 在辩论中,她成功地攻驳了对方的错误论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攻驳与辩论、批驳等概念联系起来,形成关联记忆。可以想象两个人在激烈争论中,通过攻击和驳斥对方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成语,如“驳斥”、“批驳”等,以扩大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攻驳了我的错误答案。2. 初中生:他用事实和逻辑攻驳了我的观点。3. 高中生:在辩论中,他成功地攻驳了对方的错误论证。4. 大学生: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互相攻驳以求真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