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戞
拼音xié jiá
注音ㄒㄧㄝ ˊ ㄐㄧㄚˊ
繁体
基本解释
斜持戈矛。谓邪击。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飞猱无整阵,翩鶻有邪戞。” 钱仲联 集释:“ 魏 本 孙汝听 曰:‘邪戞,邪击也。鶻亦以喻军士。’”一本作“ 邪戛 ”。
基本含义
- 指人行为不正,心思歹毒,用心险恶。
详细解释
- 邪戞是由“邪”和“戞”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邪指邪恶、不正之意,戞指心思险恶、歹毒之意。邪戞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不正,心思歹毒,用心险恶。
使用场景
- 邪戞一般用于形容人的行为不正,心思歹毒的情况。可以用来批评那些用心险恶,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人。
故事起源
- 《尔雅·释诂》中有“邪戞风术”之说,意指邪恶的行为。后来,这个词语逐渐演变成成语“邪戞”。
成语结构
- 邪戞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的计谋邪戞,不可取。2. 这个人心思邪戞,不值得交往。
记忆技巧
- 将邪戞分解为“邪恶”的“邪”和“心思险恶”的“戞”,这样可以更容易记忆和理解该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类似含义的成语,如“心黑手辣”、“心狠手辣”等,可以帮助拓展对邪戞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做法真邪戞,不应该模仿。2. 初中生:那个人的心思真是邪戞,不可信任。3. 高中生:他的手段真是邪戞,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4. 大学生:那个政治家的行为太邪戞了,完全不顾民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