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毡堂在词典中的解释
zhāntáng

毡堂

拼音zhān táng

注音ㄓㄢ ㄊㄤˊ

繁体

基本解释

  • 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君主接见使者的大毡帐。 宋 梅尧臣 《送吕冲之司谏使北》诗:“羊酪调羹尊 汉 使,毡堂举酒见閼氏。”

基本含义

  • 指朝廷或官府。

详细解释

  • 毡堂原指用毡子铺设的大厅,后来泛指朝廷或官府。成语“毡堂”常用来形容官场,表示官府的权威和威严。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讽刺或形容官场的权势、官僚主义等负面现象。

故事起源

  • 毡堂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白居易的《与李十六员外书》:“毡堂之下,何人不骂?”。这句话指的是毡堂下面的人们无不诅咒,暗指朝廷官府的腐败和不公。后来,毡堂逐渐成为形容官场的代名词。

成语结构

  • 主体词“毡堂”由两个字组成,没有修饰词。

例句

  • 1. 这个官员在毡堂上混得风生水起。2. 官场上的毡堂气氛令人窒息。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毡堂”与官府、权势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形成联想。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庄严肃穆的毡堂之中,感受其中的权威和威严。

延伸学习

  • 了解中国古代的官制和官场文化,深入了解官场的权力结构和官僚主义等现象。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想去毡堂看看,它一定很壮观。2. 初中生:政府的毡堂上,每天都有人忙碌。3. 高中生:官场的毡堂上,权力游戏不断。4. 大学生:毡堂上的官员们争权夺利,忘记了为民服务的初心。

拆字解意

毡堂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