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平
拼音tài píng
注音ㄊㄞˋ ㄆㄧㄥˊ
繁体
基本解释
(1).太平。时世安宁和平。《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汉 扬雄 《法言·五百》:“继 周 者未欲泰平也,如欲泰平也,捨之而用佗道,亦无由至矣。”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方今向泰平,元凯承 华勛 。” 鲁迅 《彷徨·长明灯》:“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
(2).连续三年农业有成谓之“泰平”。《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陟,餘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 颜师古 注引 郑 氏曰:“进上百工之业也。或曰进上农工诸事业,名曰登。”
基本含义
- 形容国家或社会安定、和平的状态。
详细解释
- 泰平一词源自《尚书·周书·司马》:“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意为国家或社会安定、和平,但又不因此而骄傲自满,威风凛凛,但又不过分嚣张。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社会、国家或个人的安定和平,也可用于形容人的心境平和、稳定。
故事起源
- 关于泰平的故事并不多见,但有一则有名的故事与之相关。相传,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泰的官员,他在担任宰相期间,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安定,使得国家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人们对他的治理成果赞叹不已,纷纷称他为“泰平李相公”,从而形成了“泰平”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泰平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其中,“泰”为形容词,表示安定、和平;“平”为名词,表示状态。
例句
- 1. 社会泰平,人民安居乐业。2.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实现了国家的泰平。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太平”,太平则泰平。太平是指安定、和平的状态,与泰平的含义相近。可以通过将两个词进行联想,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和平、安定相关的成语,如“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全世界都能够实现泰平,没有战争和冲突。2. 初中生:只有社会泰平,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3. 高中生: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经历波折,最终实现泰平才能够长治久安。4.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为实现社会的泰平而努力奋斗。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