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格物致知在词典中的解释
zhìzhī

格物致知

拼音gé wù zhì zhī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gé wù zhì zhī ㄍㄜˊ ㄨˋ ㄓㄧˋ ㄓㄧ

    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 中国 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郑玄 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朱子语类》卷十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箇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清 颜元 《四书正误·大学》:“ 李植秀 问‘格物致知’。予曰:‘知无体,以物为体……故曰: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而出发便在研究自然(‘格物致知’)。”

基本含义

  •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详细解释

  • 格,指以一定的标准来衡量事物;物,指实际的事物;致,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知,指知识和智慧。格物致知意味着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实践,以一定的标准来衡量事物,从而获取知识和智慧。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鼓励人们通过实际的经验和观察来学习和获取知识,也可以用于指导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故事起源

  • 《论语·为政》中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的“学而时习之”被认为是格物致知的原始表达,后来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成语。

成语结构

  • 格物致知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例句

  • 1. 他一直坚持格物致知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2. 老师鼓励学生们用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只是依靠书本知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格物致知”拆分成“格物”和“致知”两个部分来记忆。格物可以理解为观察和实践,致知可以理解为获取知识和智慧。同时,可以用实际的例子来帮助记忆,比如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来获取关于植物生物学的知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论语》中的其他经典名句,了解更多关于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发现蜗牛的奇妙世界。2. 初中生:格物致知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3. 高中生:在准备考试时,我会采用格物致知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