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放物在词典中的解释
fàng

放物

拼音fàng wù

注音ㄈㄤˋ ㄨˋ

繁体

基本解释

  • (1).犹仿佛。效法。《史记·历书》:“ 少皞氏 之衰也, 九黎 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 司马贞 索隐:“放,音昉,依也。”
    (2).犹仿佛。梗概,大略。 章炳麟 《五朝法律索隐》:“其篇籍虽放失,因事鉤求,犹可得其放物。”

基本含义

  • 指一种准则、原则或规定适用于任何地方、任何情况。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李斯列传》中的一句话:“令行禁止,放之四海而皆准。”意思是说,如果一个规定或准则能够在四海之内都得到遵守和执行,那就是非常有效和普遍适用的。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准则、规定或原则适用于各个地方、各种情况下。可以用于讨论法律、道德、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法家学派。李斯是秦朝的重要官员,他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负责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他希望这些法律和制度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执行,于是他说了这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

成语结构

  • 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一个由六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放”是动词,表示“放开”或“施行”的意思;“四海”是名词,表示“四面八方”或“全国范围”的意思;“而”是连词,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皆”是副词,表示“都”或“全都”的意思;“准”是名词,表示“准则”或“规定”的意思。

例句

  • 1. 这个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论在哪个行业都适用。2. 这个管理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应用于各种组织。3. 法律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能因地区而有所不同。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拆分成几个部分记忆,比如“放之四海”表示普遍适用于各个地方,而“而皆准”表示适用于各种情况。可以通过多次阅读和使用这个成语来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法家学派的思想和法律制度,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学习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论是数学还是语文都能取得好成绩。2. 初中生:公平公正是我们班级的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人都能得到公平对待。3. 高中生:我们学校的纪律要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论是课堂纪律还是校园纪律,都不能有例外。4. 大学生:在职场上,职业道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论是对待同事还是客户,都要遵守职业道德准则。

拆字解意

放物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