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语言指纹在词典中的解释
yánzhǐwén

语言指纹

拼音yǔ yán zhǐ wén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语言指纹是指出自同一作家之手的不同作品,往往包含许多类似的行文习惯和句式,如同作者在作品中留下“指纹”这一现象的概括性说法。瑞典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分析作家“语言指纹”的公式,通过分析作品中较少出现的单词数与作品长度间的关系来研究作家的写作习惯。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09年12月10日出版的《新物理学杂志》上。

详细解释



  •  指纹概述

    “母本”理论

    研究人员说,一位作家的某一部作品其实只是从其“母本”中抽取的一部分。

    所谓“母本”,可以大致理解为某位作家的语言习惯和词汇量构成的“框架”。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都从这一“框架”中来。

    英国广播公司(BBC)2009年12月10日援引研究负责人塞巴斯蒂安·伯恩哈德松的话报道:“你正在写的东西就是从‘母本’这本大书中抽出的一部分。”

    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家乔治·齐普夫于1935年发现一部作品中某一单词出现的频率与这一频率高低次序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最高频单词比第二高频单词出现频率高一倍,比第三高频单词出现频率高两倍,以此类推。

    齐普夫揭示的这一规律为后来许多语言学中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不少学者把它当作英语甚至所有语言中普遍适用的原则。

    有所突破

    瑞典于默奥大学研究人员在齐普夫的这一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指出,该理论并非放之四海皆准。一部作品中单词出现的频率高低与作家本人语言水平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研究人员经过分析托马斯·哈代、赫尔曼·梅尔维尔和戴·赫·劳伦斯三位作家的全部作品后发现,随着作品篇幅加长,文中出现生僻单词的几率呈现下降趋势。

    他们还发现,这三位作家的“生僻单词出现几率下降曲线”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这种下降趋势在每位作家的全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研究人员认为,今后在研究作者不详的作品时,可以用这种方法将其与已知的前人作品相比较,对比这种“语言指纹”的相似性。

    后续研究

    “母本”这一概念不仅包含某位作者掌握的词汇,还包含他自创的新词汇。不论是写《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名著,还是平时随便写写电子邮件,人们都有可能创造出新词汇。

    伯恩哈德松说:“不论是从10万字的作品还是从20万字的作品中抽出1万字来研究,总能得出相同的写作习惯。你永远需要从庞大的‘母本’中抽取素材进行写作。这就是你的写作风格。”

    研究小组将继续对更多使用英语和其他语言的作家展开研究。随着他们的“语言指纹”库不断扩充,伯恩哈德松期望未来能够利用这种方法鉴定出作者不详的作品“身世”之谜。

    指纹应用

    英国伦敦大学英语研究学院教授布莱恩维克斯爵士认为,出自同一作家之手的不同作品,往往包含许多类似的行文习惯和句式,就像作者在作品中留下“指纹”一样。因此他利用一款软件对《爱德华三世》剧本和同时期莎士比亚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研究。

    这款名为“剽窃”的软件由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开发,其初衷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有抄袭行为。软件会从已知作者的作品中“学习”三个单词以上的短语,然后在另一作品中搜索这些短语。

    研发人员在测试中发现,由于一些日常惯用语的缘故,不同作者的作品中最多会出现20处相同短语。

    英国《泰晤士报》12日援引维克斯的话说,软件在识别短语时具有选择性,它会跳过语法要求的固定搭配,而重点分析比喻用法或对白中的独特说法。

    英学者利用电脑软件破解“莎翁疑剧”身世

    一部名为《爱德华三世》的英国着名历史剧自1596年问世以来一直作者不详。有人认为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所作,因而称它为“莎士比亚疑剧”。

    英国学者利用电脑软件分析认为,这部戏剧由莎士比亚和另一作者共同完成。

    << 二人合作

    维克斯借助这款软件对《爱德华三世》进行分析后发现,这部剧本与1596年前的莎士比亚作品出现相同短语200处,但这些匹配情况只出现在4场,即40%的剧本中。

    他说,当发现200处短语与莎士比亚剧作相符时,几乎可以肯定这部剧本也出自莎士比亚之手,但是无人能说出为什么剧本其他部分里却包含明显不是莎士比亚风格的诗句。

    他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剩余部分剧本的写作风格与当时另一位剧作家托马斯基德相同,因为其中包含约200处与基德作品中相同的短语。他认为,这表明该剧有60%是基德所作。

    基德的代表作《西班牙悲剧》被认为开创了英国复仇悲剧先河,对莎士比亚戏剧有重要影响。

    << 争议不断

    近150年来,《爱德华三世》的“身世”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学术界直到1997年才认定莎士比亚参与其创作,并将它收入《莎士比亚全集》。

    维克斯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未使争议结束,反而引发更多人的怀疑。

    莎翁故居信托管理机构负责人斯坦利韦尔斯说:“仅凭一款电脑软件就确定剧本作者的方法难以令人信服。没有亲自深入研究,就不能轻易得出结论。”

    也有人认为莎士比亚的地位如此之高,没有必要与别人合写一部剧本。

    但英国沃里克大学教授乔纳森贝特说,与往常人们心中那个“孤独才子”相比,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更为真实的莎士比亚。

    韦尔斯也说,把莎士比亚请下神坛很好。“他不是高人一等的圣人,而是能与任何人合作的剧作家;他不是孤傲的神灵,而是我们中间一个普通人”。

基本含义

  • 语言的特点或风格,独特的表达方式。

详细解释

  • 语言指纹是指每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风格或特点。就像指纹一样,每个人的语言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不同的人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可能会用不同的词汇、句式或语气。语言指纹反映了个体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个性特点。

使用场景

  • 语言指纹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语言风格或表达方式。它可以用于文学作品的评论、演讲比赛的评分、语言学研究等场景中。

故事起源

  • 语言指纹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具体的故事,它是根据“指纹”这个概念衍生出来的。指纹是每个人独特的特征,而语言指纹则是每个人独特的语言特点。

成语结构

  • 语言指纹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语言”表示语言的特点或风格,“指纹”表示独特的特征。

例句

  • 1. 他的演讲风格独特,充满了个人的语言指纹。2. 这篇文章的语言指纹清晰可见,作者的思维方式独特。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语言指纹”与指纹的概念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每个人在说话时都留下了独特的指纹,这样就能记住“语言指纹”表示每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语言学研究的知识,了解不同文化和地区的语言特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语言指纹是快乐和活泼的。2. 初中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指纹,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彼此的不同。3. 高中生: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指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意图。4. 大学生:研究语言指纹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5. 成人:在职场上,语言指纹能够展现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

拆字解意

语言指纹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