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口通商
拼音wǔ kǒu tōng shāng
注音ㄨˇ ㄎㄡˇ ㄊㄨㄙ ㄕㄤ
繁体
基本解释
1842年( 道光 二十二年)8月, 英国 凭借《南京条约》第二条的规定,强迫 中国 开放 广州 、 福州 、 厦门 、 宁波 、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因有“五口通商”之称。 王闿运 《陈夷务疏》:“五口通商,四国遣使,我之文字言语,阸塞虚实,彼今固知之矣。” 毛泽东 《“友谊”,还是侵略?》:“就是在这个条约(《望厦条约》)里, 美国 除了强迫 中国 接受五口通商等事而外,强迫中国接受美国人传教也是一条。”
基本含义
- 指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和交流,保持通商关系。
详细解释
- 五口通商源自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意为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和交流,保持通商关系。其中,“五口”指的是五个港口,代表着国家的对外贸易渠道。这个成语强调了国家之间开展贸易的重要性,并且表达了通过贸易促进国家繁荣与发展的理念。
使用场景
- 五口通商常用于描述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和外交政策。在商业谈判、经济合作、国际贸易等场景中,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强调双方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的重要性。
故事起源
- 五口通商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商贸活动。在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依赖于五个港口,即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和宁波。这五个港口是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的主要门户,也是中国古代贸易的重要枢纽。因此,五口通商成为了描述中国古代贸易和外交政策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五口通商的结构是“五口+通商”,表示通过五个港口进行贸易。
例句
- 1.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五口通商,扩大对外贸易。2. 五口通商政策的实施,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五个港口代表五个嘴巴,而这五个嘴巴通过贸易来实现通商,从而形成了“五口通商”的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贸易和外交政策,了解古代中国与外国的贸易渠道和方式,以及中国古代的商业繁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五口通商的时期,通过贸易和交流,我们的祖先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2. 初中生:五口通商是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通过五个港口进行贸易,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3. 高中生:五口通商在中国古代的商贸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代表了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交流的方式和渠道。4. 大学生:五口通商的实施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与其他国家保持贸易关系,可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