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蔽
拼音guó bì
注音ㄍㄨㄛˊ ㄅ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国家的屏障,谓国境上的要塞。《后汉书·冯衍传上》:“夫 上党 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
基本含义
- 指国家失去统治的权威,社会秩序混乱,无法维持正常的国家运作。
详细解释
- 国蔽一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国指国家,蔽指掩盖、遮蔽。国蔽表示国家失去统治的权威,国家无法维持正常的秩序,社会陷入混乱的状态。
使用场景
- 国蔽一词常用于形容国家政权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的状况混乱,无法正常运作。
故事起源
- 国蔽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原文记载为“国之蔽也”。这句话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据说,当时齐国国君昭公因为政治失误,导致国家陷入混乱,社会秩序无法维持,于是有人用“国蔽”来形容这一局面。
成语结构
- 国蔽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声成语,形容词+名词的结构。
例句
- 1. 由于政治腐败,这个国家正逐渐陷入国蔽的境地。2. 在国蔽的年代,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中。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国蔽。可以将国蔽联想成国家的蔽障,表示国家陷入混乱无法正常运作。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国家政权、社会秩序相关的成语,如“国破家亡”、“社稷安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国家发生了很多暴乱,变得很国蔽。2. 初中生:政府腐败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国家陷入了国蔽的境地。3. 高中生: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国家政权动荡不安,整个社会都处于国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