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攀鲈鱼在词典中的解释
pān

攀鲈鱼

拼音pān lú yú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攀鲈鱼pān lú yú

    在印度、缅甸和菲律宾的河、湖中,生活着一种叫攀鲈的小鱼。它最大本领是离开水面后,仍安然无恙,照常生活。每当这些地方旱季来临时,河、湖 里的水快要干涸的时候。

详细解释



  •  简介

    攀鲈鱼是一种淡水鱼,能够跃出水面,在潮湿的地面上匍匐前进。通过观察,人们发现,攀鲈的鳃边附生着两个像木耳一样的褶皱状的副呼吸器,里面布满了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可以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到血液中,并排出身体内的二氧化碳。在攀鲈头部沿鳃盖的下半部,生长着一排发达的棘刺,它的背鳍、胸鳍和臀鳍发达,上面具有坚硬的钩刺。利用这些特殊的器官,攀鲈不仅能够在淤泥中度日,还能干脆离开水,寻找新的栖身之地。这种鱼在我国云南省的澜沧江边,以及菲律宾、缅甸等地也有发现。攀鲈科鱼在第一鳃弓上有辅助呼吸器官,并有丰富的血管网分布。当水中缺氧时,鱼即会游至水面直接从空气中呼吸氧气,因此,此类鱼在饲养中不会因为水族箱缺氧而窒息死亡。攀鲈科鱼多为肉食性,部分品种会吃小鱼。适应弱酸性软水,pH值5.5-6.5之间,适应水温20-30摄氏度。

    生活习性

    攀鲈栖息于静止、水流缓慢、淤泥多的水体。当水体干涸或环境不适时,常依靠摆动鳃盖、胸鳍、翻身等办法爬越堤岸、坡地,移居新的水域,或者潜伏于淤泥中。攀鲈的鳃上器非常发达,能呼吸空气,故离水较长时间而不死,当水体缺氧、离水、或在稍湿润的土壤中可以生活较长时间。攀鲈以小鱼、小虾、浮游动物、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为了捕食空中昆虫,常依靠头部发达的棘、鳃盖、胸鳍等器官攀爬上岸边树丛。

    攀鲈分布在东南亚多水草的河口、湖泊、沼泽等地区,以能在陆地上行走而出名。它们以胸鳍支撑躯体,尾鳍左右摆动,像海豹般地向前挪进,并且可保持数小时的陆上生活,这是因为部分的鳃呈玫瑰花瓣般的皱褶状,上面密布生着毛细血管,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排出血中的二氧化碳的缘故,攀鲈只是虚有其名,事实上它并不能够爬树。

    特性

    人所共知,鱼儿离不开水。在我国福建、广东和一些热带、亚热带的湖沼河沟中,有一种小型鱼类,它很喜欢在夜间进行捕食活动,它们总是成群结队离开河水、经过田野到大路上去寻找最爱吃的昆虫,有时它们发现小树丛中有一团团的小昆虫,那么就一蹦一跳地上去,吃得饱饱的再爬回小河里,这种离水能活的鱼叫攀鲈鱼。

    攀鲈鱼的行动很奇特,在它的鳃盖后面有很多硬棘,每当行动的时候就靠着鳃盖上的硬棘顶着地面,胸鳍和尾部的帮助和配合,就能一点一点地往前爬行。在天气干旱的季节,攀鲈鱼可以在潮湿的淤泥中生活几个月不至饿死,更不会因河水干涸而死亡。这是由于攀鲈鱼也有副呼吸器官,这个副呼吸器官是在它的鳃腔背后,生有类似木耳形状的皱褶,皱褶的表面上布满了许许多多的微血管,这样便可以进行气体交换。 还有一种长相像蛇的鳗鲡,它除了在水中生活外,还经常爬到潮湿的草地上或雨水流过的地方去寻找食物。它很喜欢吃小昆虫及小蜗牛。每当吃饱以后它们就在岸边草丛中爬来爬去,有时走路人竟被鳗鲡吓了一跳。鳗鲡的身上布满了粘液,无鳞的皮肤上面又布满了微血管,这样就可以利用皮肤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来维持生命。可是也有人认为鳗鲡离开水能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种鱼的鳃孔极小的缘故,这样水分不易蒸发,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黄鳝是大家所熟知的淡水鱼,它的肉质很鲜嫩。黄鳝一般生活在池塘、稻田等浅水的地方,也有人经常看到黄鳝竖起前半截身体,在东张西望,其实它并没有在找什么东西,而是在呼吸新鲜的空气呢。通过观察,黄鳝的鳃早已退化,这就给它在水中进行呼吸出了大难题,但黄鳝的口腔和咽喉表面却布满了微血管,它可以伸出头来把空气吞进口腔后,慢慢地进行氧气交换,因而它在淤泥中度过几个月也不至饿死。

    除此之外,还有肺鱼、泥鳅、乌鳗等也都属于离水能活的鱼。刚才提到这些鱼类,都有一套离水可以继续生存的本领,它们的这些本领在科学上称之为具有副呼吸器官。 野生攀鲈鱼,分布于中国珠江水系及海南岛各河沟,为热带亚热带野生淡水经济鱼类,肉质嫩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由于多年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的过度掠捕,海南省野生攀鲈鱼分布区域逐步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成为濒危品种。

基本含义

  • 攀鲈鱼是一个指人为了名利地追逐权势而违背本心,不顾原则的行为。

详细解释

  • 攀鲈鱼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的一个传说。据说有一个人非常喜欢吃鲈鱼,但是他不会游泳。于是他决定攀登树木,从树上伸出手去抓鲈鱼。这样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自己的本心,也违背了常理,因为树木无法让他接触到鲈鱼。攀鲈鱼因此成为了形容人为了名利地追逐权势而违背本心、不顾原则的行为。

使用场景

  • 攀鲈鱼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不顾原则的人。比如,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为了升职而不择手段的职场人士,或者为了谋取利益而背叛朋友的人。

故事起源

  • 攀鲈鱼的故事起源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的一段记载。范睢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政治家,他曾经劝说齐国君主攘夷保境,但齐国君主却不听他的劝告,而是追求权势和利益。范睢对此感到非常失望,于是用攀鲈鱼这个成语来形容君主的行为。

成语结构

  • 攀鲈鱼是由“攀”、“鲈”、“鱼”三个字组成的。

例句

  • 1. 他为了升职而不择手段,真是个攀鲈鱼。2. 她为了谋取利益,不顾朋友的感受,真是个攀鲈鱼。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攀鲈鱼的故事和成语的含义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个人站在树上伸手去抓鲈鱼,而鲈鱼却远在水中无法触及,这样的画面可以帮助记住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权势、名利相关的成语,如攀龙附凤、鹤立鸡群等,以扩展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不顾朋友的感受,为了当班长而告状,真是个攀鲈鱼。2. 初中生:他为了得到老师的夸奖,不择手段地做弊,真是个攀鲈鱼。3. 高中生:他为了考上好大学,不顾自己的兴趣,只顾攀附名校,真是个攀鲈鱼。4. 大学生:他为了找工作,不择手段地谎报经历,真是个攀鲈鱼。5. 成年人:他为了追求权势和利益,不择手段地陷害他人,真是个攀鲈鱼。

拆字解意

攀鲈鱼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