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王菲
拼音chǎo wáng fēi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王菲,作为当今华语乐坛一个“天后”级人物,她的号召力无容置疑。而就在她宣布复出开演唱会的时候,相比歌迷的狂欢、媒体的津津乐道,被房产、大蒜、绿豆憋得团团转的一些企业财团,才是最笑得合不拢嘴的。在他们中流传的段子是:“炒房、炒大蒜、炒绿豆,不如炒王菲”。
炒王菲-产生背景
财团流行“炒房不如炒王菲”
2010年7月,“王菲2010巡演”启动,据悉,跟1888万元的“吉利预售”相比,王菲演唱会的操盘模式更让人感兴趣——天后的复出演唱会,竟是由北京、上海、浙江的多家公司集资运作的,这里头甚至还包括一个神秘的日本投资方,据说这家公司的老板一直是王菲的忠实歌迷,很执拗地认为“王菲这次复出肯定能赚大钱”,所以就主动找上门来“入了伙”。
耐人寻味的是,该知情人士的说法跟网上流传的段子“炒房、炒大蒜、炒绿豆,不如炒王菲演唱会”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参与方之一、浙江传眉心秀的投入,是背后有温州财团在掏腰包,现在除了大家熟知的房产、煤矿,温州一些大老板现在对文化演艺的投资同样很感兴趣。
炒王菲-商业价值
很少有人知道撬动“天后”开唱的实际费用。之前一直在爆炒的650万元出场费,实际上是一个打包价。上海某著名演出经纪人算了一笔账:每场演出的成本价大致分为艺人出场费、舞美制作、场租及落地成本等几大块。
该经纪人称,王菲的舞台花钱是比较多的,舞美制作差不多在250万元左右。一个城市演5场,实际的费用其实已经省了很多。所以这样算下来,每场落到王菲兜里的银子,差不多300万—350万元。
此外,很多媒体都在炒,说每场的成本要1000万元,其实最靠谱的数字是七八百万。如果按照每场800万元的成本计算,连演10场,至少得有8000万元的资金后盾。
炒王菲-背后
王菲2010年演唱会海报造型
其实在很多年以前,温州财团就和演出市场有着一种特殊的暧昧关系,但以往这些财大气粗的温州客们都只是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譬如拉几个明星歌手,为自己的企业跑个堂会,又或者出钱给某个电视台办一场歌会。
但现在,炒大蒜、炒绿豆、炒房产都不够体面,更是保障不足,随时一个政策下来,热度马上锐减。但炒文化产业,则足够迎合政府的倡议,这绝对是个长线投资。于是,这现在中国内地电影热了,演出热了,温州客们也显得更有文化底蕴了。
当然,这些资本家们也不是来做慈善,也不一定是来支持精神文明建设的,他们一定是想通了如何赚钱的门道,才会把手上原本投向房产的热钱转到王菲身上。
炒王菲-评论
热钱的注资确实让中国文化产业火红了很多,但这种过于生意化、过于投机的状况,实际上会不会只是虚假繁荣,是否跟房地产那样会像泡沫一样破灭,这问题值得深思。
基本含义
- 指对某人或某事进行过度炒作,吹捧或宣传过度。
详细解释
- 炒王菲一词源于中国流行歌手王菲。在中国娱乐圈中,王菲被认为是一位非常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歌手,她的作品和形象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媒体和粉丝的过度炒作,有时会导致她的形象和作品被过度宣传和吹捧,引发公众对她的疲劳和厌倦。因此,“炒王菲”这个成语就形成了,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进行过度炒作和宣传的现象。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娱乐圈、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领域,来形容对某位明星、某个事件或某个产品的过度炒作和宣传。例如,当一个明星的新作品被媒体大肆渲染,粉丝们过度炒作,或者一个产品被过度宣传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这种现象。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娱乐圈中对王菲的炒作现象。王菲是中国流行音乐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她的音乐作品和个人形象备受瞩目。然而,由于媒体和粉丝的过度炒作和宣传,有时会引起公众对她的疲劳和厌倦。因此,“炒王菲”这个成语就形成了。
成语结构
- 炒王菲是一个由两个词汇组成的成语,炒表示过度炒作,王菲是中国流行歌手王菲的名字。
例句
- 1. 这部电影被过度炒作,结果票房并不理想。2. 这个明星的绯闻被媒体炒作成了一场大新闻。3. 这个品牌的广告被过度宣传,导致公众对其产生了厌倦感。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炒王菲”与过度炒作和宣传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王菲的名字被媒体和粉丝过度炒作和宣传,从而形成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了解中国娱乐圈中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炒作”、“热门”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炒王菲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小朋友的生日被炒得很热闹。2. 初中生:这个网红的视频被炒作成了一场风波。3. 高中生:这个考试的难度被炒作得很高,让很多学生感到压力很大。4. 大学生:这个明星的绯闻被媒体炒作成了一出大戏。5. 成年人:这个公司的股价被炒作得很高,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