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赎
拼音fàng shú
注音ㄈㄤˋ ㄕㄨˊ
繁体
基本解释
听凭取赎。《明律·户律·典买田宅》:“其所典田宅、园林、碾磨等物,年限已满,业主备价取赎,若典主託故不肯放赎者,笞四十。”
基本含义
- 放赎是指释放被抓捕的人,或者赎回被敌人俘虏的人。
详细解释
- 放赎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俗语,指的是为了救人而支付赎金或者放弃追捕。这个成语中的“放”是指释放,放弃;“赎”是指赎回,支付赎金。放赎的行为通常是出于对被抓捕人或被俘虏人的怜悯,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
使用场景
- 放赎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释放被抓捕的人或者赎回被敌人俘虏的人的情景。它也可以用于比喻放弃追捕或者放弃某种权利利益的行为。
故事起源
- 放赎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据说在战争时期,有时候敌对双方会达成放赎的协议,以减少战争的伤亡和损失。放赎的行为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对生命的尊重。
成语结构
- 放赎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放”是动词,表示释放、放弃的意思;“赎”是动词,表示赎回、支付赎金的意思。
例句
- 1. 在战争结束后,他们放赎了被俘虏的士兵。2. 为了保护人质的安全,政府决定放赎并支付赎金。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放”和“赎”两个字联想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个人被抓住了,然后另一个人出钱赎回他,将他放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放赎相关的成语,如“赎罪”、“赎回”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爸爸放赎了一只被抓住的小鸟,让它回到了自由的天空中。2. 初中生:历史上有许多人因为放赎而被记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人性的善良。3. 高中生:在这个社会上,有时候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放赎是一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