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国通舟
拼音dí guó tōng zhōu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dí guó tōng zhōu ㄉㄧˊ ㄍㄨㄛˊ ㄊㄨㄙ ㄓㄡ
敌国通舟(敵國通舟)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 清 黄遵宪 《由轮舟抵天津作》诗:“敌国通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基本含义
- 指在敌对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关系或联系。
详细解释
- 敌国通舟源自《史记·平准书》。故事中,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范蠡被秦国围困,无法逃脱。范蠡找到了秦国将领白起,请求白起帮助他逃离围困。白起答应了范蠡的请求,派人送来了一艘船,让范蠡顺利逃脱。后来,范蠡成为了吴国的重要外交官,与吴王阖闾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个故事表达了即使是敌对的国家,只要建立友好关系,也可以互通有无。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两个敌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或进行交流合作的情况。
故事起源
- 敌国通舟的故事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
成语结构
- 敌国通舟的结构为“敌国”+“通”+“舟”。
例句
- 1. 两个敌对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关系,就是敌国通舟的体现。2. 这次会晤为两个敌对国家的关系搭建了一座敌国通舟的桥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范蠡与白起的故事,以及范蠡后来成为吴国重要外交官的情节来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狼烟四起”、“破釜沉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敌国通舟是指两个敌对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2. 初中生:范蠡通过敌国通舟,成功逃离了秦国的围困。3. 高中生:敌国通舟的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