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谲
拼音guài jué
注音ㄍㄨㄞˋ ㄐㄩㄝˊ
繁体
基本解释
怪异荒诞。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厌火国》:“有人兽体,厥状怪譎。” 唐 李华 《三贤论》:“ 郑 卫 方奏,正声间发,极和无味,至文无采,听者不达,反以为怪譎之音。”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又《鹰》诗云:‘有心待搦月中兔,更向白云头上飞。’其诗怪譎多类此。”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迨 裴鉶 著书,径称《传奇》,则盛述神仙怪譎之事,又多崇饰,以惑观者。”
基本含义
- 指言语或行为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详细解释
- 怪谲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怪指奇怪、古怪,谲指离奇、不合常理。它形容言行举止离奇古怪,违背常理,与正常情况不符。
使用场景
- 怪谲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举止古怪离奇,违背常理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怪异、言谈离奇,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情况或事件的离奇怪异。
故事起源
- 怪谲的故事起源于《左传·宣公十年》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齐国大夫晏婴在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时,言论离奇、行为怪异,不合常理,因此被人们称为“怪谲”。此后,怪谲成为了形容人的言行离奇古怪的成语。
成语结构
- 怪谲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的言行怪谲,让人难以理解。2. 这个故事太怪谲了,简直难以置信。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非常离奇古怪,违背常理,像是从一个奇怪的谜题中脱颖而出,这就是怪谲。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怪谲相关的成语,如怪力乱神、怪模怪样等,扩展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举止真怪谲,总是做一些奇怪的动作。2. 初中生:那个人的言谈举止真是怪谲,让人难以理解。3. 高中生:这个故事的情节怪谲离奇,让人难以预料。4. 大学生:他的行为真是怪谲,总是做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