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下
拼音nà xià
注音ㄣㄚˋ ㄒㄧㄚˋ
繁体
基本解释
(1).采纳下面的意见。 汉 王符 《潜夫论·明闇》:“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
(2).交下。《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孔明 曰:‘将军要去,谁为副将?’ 忠 曰:‘老将 严颜 ,可同我去。但有疏虞,先纳下这白头。’”
基本含义
- 接受、收纳
详细解释
- 纳下是一个由动词“纳”和副词“下”组成的成语,表示接受、收纳。通常用来形容接受他人的意见、建议、批评或安排他人的住宿等。
使用场景
- 纳下常常用于商务、社交、家庭等场合,表示对他人的意见、建议、批评等的接受,并表达出一种礼貌和友好的态度。
故事起源
- 成语“纳下”的起源并没有具体的故事或传说,但它的意义和用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成语结构
- 成语“纳下”由动词“纳”和副词“下”组成,其中,“纳”表示接受、收纳的动作,“下”表示动作的方向。
例句
- 1. 我们应该纳下同事们的建议,共同努力提高工作效率。2. 老师纳下了学生的意见,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表示赞赏。3. 父母纳下了远方亲戚的孩子,给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纳下”与接受礼物的场景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自己正在接受他人送给自己的礼物,并想象自己表示感谢和接受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纳下”相关的成语,如“纳贡”、“纳罕”等,以扩展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纳下了我们的建议,改进了课堂的学习环境。初中生:家长纳下了我的请求,同意我参加学校的夏令营活动。高中生:公司纳下了员工的意见,改善了工作条件。大学生:政府纳下了市民的诉求,积极解决了社会问题。成年人:领导纳下了我的建议,采取了新的工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