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士
拼音yuán shì
注音ㄧㄨㄢˊ ㄕ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1). 周 代称天子之士为元士。《礼记·王制》:“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孔颖达 疏:“天子之士所以称元者,异於诸侯之士也。《周礼》:公侯伯之士,虽一命不得称元士。” 汉 班固 《白虎通·爵》:“天子之士独称元士何?士贱不得体君之尊,故加‘元’以别诸侯之士也。”
(2).指低级官吏。《旧唐书·孟简卢简辞等传论》:“以 端纶 之才,任不踰元士,而 卢简辞 之昆仲,云摶水击,鬱为鼎门。”
(3).佳士,优异之士。 明 何景明 《方竹先生诔》:“齐民元士,三军匹夫。”
(4). 明 初给事中的别称。《明史·职官志三》“﹝ 洪武 ﹞二十二年改给事中为源士”注:“初, 魏敏 、 卓敬 等,凡八十一人为给事中。上以其适符古元士之数,改为元士。至是,又以六科为事之本源,改为源士。”
基本含义
- 指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
详细解释
- 元士是一个表示人物品质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才华出众。这个成语主要强调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才能。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赞扬一个人在道德和才能上的优秀表现。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有道德操守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有才华和能力的人。
故事起源
- 元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论语》中的一段对话。其中,孔子对于一个年轻人的评价是:“士,年也,才也,德也。”意思是说一个年轻人有才能和德行,可以称之为“士”。后来,人们将这个评价扩展为“元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和才华出众。
成语结构
- 元士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元”表示高尚、优秀,“士”表示人才、人物。
例句
- 1. 他是一个真正的元士,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表现得非常出色。2. 那个年轻人虽然年纪轻,但是他的品德和才华让人们称他为元士。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元士”与“优秀的人”联系起来记忆。想象一个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人站在舞台上,被众人称为“元士”。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元士相关的成语,如“德才兼备”、“千金之子”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爸爸是一个元士,他既会做饭,又会修理电器。2. 初中生: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元士,不仅有好成绩,还要有良好的品德。3. 高中生:那个学校的学生都很优秀,他们真是一群元士。4. 大学生:我认识一个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他真是一个元士。5. 成年人:我非常佩服那些在困难时仍然坚持做正确事情的人,他们是真正的元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