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痂
拼音shì jiā
注音ㄕㄧˋ ㄐㄧㄚ
繁体
基本解释
《宋书·刘邕传》:“ 邕 所至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鰒鱼。尝诣 孟灵休 , 灵休 先患灸疮,疮痂落牀上,因取食之。 灵休 大惊。答曰:‘性之所嗜。’”后因称怪僻的嗜好为“嗜痂”。 明 冯梦龙 《<智囊补>自叙》:“余坐 蒋氏 三径斋 小楼近两月,辑成《智囊》二十七卷,以请教於海内之明哲,往往滥蒙嘉许,而嗜痂者遂兾余有续刻。” 清 赵翼 《裙带鱼臭如醃鲞莪洲百门乃酷嗜诗以调之》:“臭味輼輬不可亲,嗜痂偏作席间珍。” 茅盾 《夜读偶记》二:“从前人把这种呆板称为‘雍容典雅’,表示了非常的钦佩,这真是嗜痂成癖。”
基本含义
- 指对病痛、疾苦等感到快慰,乐在其中的心态。
详细解释
- 嗜痂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病痛、疾苦等不良情况感到快慰、乐在其中的心态。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有些人对于痛苦、困难等严重的不良情况,不仅没有痛苦、困扰,反而感到快乐、满足。
使用场景
- 嗜痂一词多用于形容一些奇怪、怪异的人,他们在一些人认为痛苦的情况下,却感到快乐、满足。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对于自己的病痛、疾苦等不良情况感到快乐、满足的人。
故事起源
- 《汉书·张敞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西汉时期,张敞患有一种皮肤病,经常剧痒难忍。他为了解决痒痛的问题,便常常用指甲抓挠自己的皮肤,甚至割破皮肤。可是,奇怪的是,他在抓挠皮肤的时候竟然感到快乐、满足。因为他觉得痛痒的感觉让他忘却了其他的痛苦,这样他就能够忘记自己的病痛,感到快乐。所以人们就用“嗜痂”来形容那些对于病痛、疾苦等不良情况感到快乐、满足的人。
成语结构
- 嗜痂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嗜”是形容词,意为“喜爱、爱好”,“痂”是名词,意为“皮肤上结成的疤痕”。结合在一起,形容一个人对于病痛、疾苦等感到快慰,乐在其中的心态。
例句
- 1. 他竟然嗜痂到了这种程度,每天都会主动寻找痛苦,让人无法理解。2. 她对于自己的病情感到嗜痂,每次病发时反而会感到开心。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嗜痂”这个成语与张敞的故事联系起来,想象张敞抓挠皮肤时竟然感到快乐、满足的情景,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 了解相关成语和词语,如“嗜血成狂”、“病入膏肓”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对于自己的病情感到嗜痂,每次生病都会开心地告诉同学。2. 初中生:她的疼痛已经变成了一种嗜痂的心态,每次感到疼痛时反而会感到快乐。3. 高中生:他的嗜痂心态让人无法理解,他竟然对于痛苦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