砻斲
拼音lóng zhuó
注音ㄌㄨㄙˊ ㄓㄨㄛ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礱斵 ”。1.磨和砍削。亦指磨和砍削的技能。比喻处世为人之道。 唐 柳宗元 《梓人传》:“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礱斲之器。” 唐 刘禹锡 《犹子蔚适越戒》:“汝之始成人,犹器之作朴,是宜力学为礱斵,亲贤为青黄,睦僚友为瑶金……在勤而行之尔。”
(2).琢磨;切磋。 唐 孟郊 韩愈 《纳凉联句》:“殷勤相劝勉,左右加礱斲。”《法书要录》卷六引 唐 窦蒙 《<述书赋>语例字格》:“礲斲:错综雕文,方申巧妙。”一本作“ 礱 ”。
基本含义
- 指对别人的错误或缺点进行批评或指责。
详细解释
- 砻斲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对别人的错误或缺点进行批评或指责。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言辞尖锐、直接的批评或指责,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使用场景
- 砻斲一词常用于描述批评或指责别人的行为,适用于各种社交场合。例如,在工作场合,当同事犯了错误,你可以使用砻斲的方式提醒他们改正错误。在家庭中,父母也可以使用砻斲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故事起源
- 砻斲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一文中。据说,战国时期齐国的大臣王阳生因为对国家政策不满,多次向国君提出建议,但都被国君忽视。有一天,王阳生在国君面前砻砥,表达了对国君的不满和批评。因此,砻斲成为了形容直接批评别人的行为。
成语结构
- 砻斲由两个字组成,其中“砻”是动词,意为用砥砺磨石磨刃,喻指磨砺才能成器;“斲”是动词,意为用刀斧雕刻,喻指磨砺技艺。
例句
- 1. 他对我的工作态度进行了砻斲,指出了我存在的不足之处。2. 在会议上,领导对他的提议进行了砻斲,认为他的想法不切实际。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砻斲的发音“lóng zhuó”与“笼酌”相近联想,想象一个人用砥砺磨石磨刃的方式来批评别人的错误,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例如“责骂”、“指责”等,加深对批评和指责类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对我写的作文进行了砻斲,指出了我写字不规范的问题。2. 初中生:父母对我的学习态度进行了砻斲,要求我更加努力学习。3. 高中生: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砻斲,指出了我的观点不够明确。4. 大学生:导师对我的毕业设计进行了砻斲,帮助我改进了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