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对
拼音lì duì
注音ㄌㄧˋ ㄉㄨㄟˋ
繁体
基本解释
谓循例召臣下问对。《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虽復例对使臣,别延宰辅,既殊师锡,且异公言。” 胡三省 注:“例对使臣,谓功臣节度及诸军使待制者,得随例以次对也。”
基本含义
- 指事物相互对照、相互比较。
详细解释
- 例对是一个动词短语,由“例”和“对”两个汉字组成。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相互对照、相互比较,通过对比来衡量、判断事物的好坏、优劣等。例对常常用于比较两个相似或相对的事物,并通过对比来表达对其中一个的评价。
使用场景
- 例对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很常见。它可以用于描述各种事物之间的比较,如比较产品、服务、人才等方面的优劣。此外,例对也可以用于批评、评价或分析事物,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特点和价值。
故事起源
- 没有特定的故事起源与例对这个成语相关。
成语结构
- 例对是一个动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们将两个产品进行了例对,最终选择了更优质的那个。2. 在考试中,老师常常通过例对的方式来评判学生的作答情况。3. 这篇文章通过例对的方式,对两个不同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例对”这个成语与“比较”、“对比”等概念联系起来,通过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记忆,如比较购买商品时的选择、比较两个选项的优劣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比较和对比相关的成语,如“对簿公堂”、“一比高下”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把两个玩具进行了例对,最后选了一个更好玩的。2. 初中生:老师通过例对的方式,对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了比较。3. 高中生:在选大学的时候,我们需要对不同的学校进行例对,找到适合自己的。以上是关于“例对”词语的学习指南,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