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儒冠在词典中的解释
guān

儒冠

拼音rú guān

注音ㄖㄨˊ ㄍㄨㄢ

繁体

基本解释

  •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 邓生 ﹞詬公谓:‘若乃养马,而我职弟子员,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宋 王禹偁 《谢宣赐表》:“儒冠之荣,无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萧赓九北归》诗:“ 长干 一见喜且悲,儒冠端被虚名误。”

基本含义

  • 指儒家学者的帽子,引申为指儒家士人的身份和学问。

详细解释

  • 儒冠是中国古代士人的帽子,是儒家学者的标志。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冠因此成为儒家学者的象征。成语“儒冠”借用了儒家学者的帽子形象,表示一个人具有儒家学问和士人身份。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有学问、有品德的人。可以用来称赞有教养、有修养的人。

故事起源

  • 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儒家学者被视为社会的精英,他们的学问和修养备受尊敬。因此,儒家学者的帽子儒冠成为了儒家学问的象征。成语“儒冠”借用了儒家学者的帽子形象,用来形容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成语结构

  • 儒冠属于主谓结构的成语,主语是“儒冠”,表示具有儒家学问和士人身份的人。

例句

  • 1. 他穿着一身朴素的儒冠,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2. 这位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举止得体,真是一位真正的儒冠之士。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儒冠”与儒家学问和士人身份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戴着儒冠的学者,表示他具有儒家学问和士人身份。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儒家学派的思想和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以深入了解儒家学问的内涵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像儒冠一样,有礼貌、有道德。2. 初中生:他是我们学校的儒冠之才,成绩优异,品德高尚。3. 高中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要努力成为儒冠之士,不仅要有学问,还要有品德和修养。

拆字解意

儒冠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