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驳骝在词典中的解释
liú

驳骝

拼音bó liú

注音ㄅㄛˊ ㄌㄧㄨˊ

繁体

基本解释

  • 亦作“駮騮”。毛色斑驳的红身黑鬃尾良马。 汉 焦赣 《易林·随之噬嗑》:“白马駮騮,更生不休,富有商人,利得如邱。”

基本含义

  • 形容马背上的马鞍松动,比喻说话或文章中的论点不紧密,易被驳斥。

详细解释

  • 驳骝是指马鞍松动,乘坐在上面的人会感到不稳。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说话或文章中的论点不紧密,容易被别人驳斥。驳骝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思维不严密,容易被他人辩驳。

使用场景

  • 驳骝常用于批评或反驳他人的观点。在辩论、演讲或写作中,如果对方的观点不够严密或有漏洞,可以使用驳骝来指出其不足之处。

故事起源

  • 驳骝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叫郭璞的学者。郭璞是一位文学家,他在写文章时,常常思路跳跃,论点不紧密。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被人指出其中有许多漏洞,就像马鞍松动一样。于是,人们用“驳骝”来形容他的文章,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驳”和“骝”。

例句

  • 1. 他的观点不够严密,很容易被人驳骝。2. 在辩论中,对方的论点漏洞百出,我轻松地将他驳骝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驳骝”与马鞍松动的形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个人乘坐在马背上,马鞍突然松动,人摇摇晃晃,不稳定的场景。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驳骝”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成语,如“马失前蹄”、“言之不凿”等。这些成语都与论点不严密、容易被驳斥有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解释很清楚,没有驳骝的地方。2. 初中生:他的理论观点不够严密,容易被人驳骝。3. 高中生:在辩论赛中,他的论据非常紧密,没有给对方驳骝的机会。4. 大学生:在论文中,要注意避免驳骝的情况出现,保证论点的严密性。

拆字解意

驳骝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