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蛮民在词典中的解释
mánmín

蛮民

拼音mán mín

注音ㄇㄢˊ ㄇㄧㄣˊ

繁体

基本解释

  • 泛指未开化的少数民族。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榛,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基本含义

  • 指不文明、野蛮的人民。

详细解释

  • 蛮民是中国历史上用来形容原始社会或者文化程度较低的民族或人群的词语。它通常用来指那些没有文明礼仪、行为粗鲁、不懂得进步的人民。

使用场景

  • 蛮民一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群体或个体的素质低下,文化程度不高,行为粗鲁或野蛮的情况。例如,当看到一些人不尊重他人、不懂得礼仪的行为时,可以用蛮民来形容他们。

故事起源

  • 蛮民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在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相对较早,而周边的一些民族或地区则相对原始和落后。因此,中国人常常用蛮民来形容那些与自己文明程度有差距的人民。

成语结构

  • 蛮民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蛮”和“民”。

例句

  • 1. 这个部落的人们行为粗鲁,真是一群蛮民。2. 这个地方的文化程度很低,简直是蛮民聚集地。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原始部落的场景,里面的人们行为粗鲁、野蛮,就像蛮民一样。

延伸学习

  • 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中的蛮族和蛮夷,了解他们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蛮民一词的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个同学不守规矩,真是个蛮民。2. 初中生:看他的行为举止,简直就是个蛮民。3. 高中生:这些人完全没有文明素质,真是一群蛮民。4. 大学生:在这个地方,很多人的行为都像蛮民一样,缺乏文明礼仪。

拆字解意

蛮民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