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取譬在词典中的解释

取譬

拼音qǔ pì

注音ㄑㄩˇ ㄆ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 打比方;寻取比喻。《诗·大雅·抑》:“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唐 韩子 言医师之用药,匠氏之用木,有如相之用人。其取譬可谓亲且切矣。” 何其芳 《扇上的烟云》:“有时我真慨叹着取譬之难。”

基本含义

  • 以某事物为比喻,来说明另一事物的道理或特点。

详细解释

  • 取譬是指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说明某个事物的道理或特点。它常常用于修辞手法中,以便更好地让人理解或记忆某个概念或观点。

使用场景

  • 取譬常常出现在演讲、写作、教学等场景中,用于解释抽象概念、复杂问题或难以理解的事物。它可以帮助听众或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记忆所讲述的内容。

故事起源

  •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的一本重要政治书籍,其中记载了一位叫韩非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言论和观点。在其中的一篇文章中,韩非用了很多比喻来解释政治和社会问题,其中就包括了“取譬”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取譬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取自《韩非子》。

例句

  • 1.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老师用了一个生动的取譬。2. 他通过取譬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问题讲解得非常清楚易懂。

记忆技巧

  • 记忆取譬这个成语可以使用以下技巧:1. 将“取”字与“取样”相联想,表示取样来说明问题。2. 将“譬”字与“比喻”相联想,表示通过比喻来解释问题。

延伸学习

  • 学习取譬这个成语,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以讹传讹”、“画饼充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通过取譬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个数学题。2. 初中生: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使用取譬的方法来说明问题,让文章更有说服力。3. 高中生:历史老师用了一个生动的取譬,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情况。4. 大学生:在演讲比赛中,选手们常常使用取譬的手法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魅力。

拆字解意

取譬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