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睫之论
拼音mù shé zhī lùn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mù jié zhī lùn ㄇㄨˋ ㄐㄧㄝ ˊ ㄓㄧ ㄌㄨㄣˋ
目睫之论(目睫之論)
比喻肤浅的见解。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扬子<法言><太玄经>》:“ 雄 作《太玄》以拟《周易》,或者比之 吴 楚 僭王,顾非伪乎,此目睫之论也。” 清 钱谦益 《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学者於 涑水 、 新安 奉为丹书,独反脣於 河 汾 之元经,则目睫之论也。” 蒋湘南 《与田叔子论古文第二书》:“论者谓 弇州 ( 王世贞 )赞 熙甫 ( 归有光 )有‘余岂异趋,久而自伤’之语,遂以 熙甫 上 弇州 ,此则目睫之论也。”
基本含义
- 形容对事物看得非常仔细,连睫毛都要分辨清楚。
详细解释
- 目睫,即眼睫毛,表示极为细微的事物。之,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之间,表示所属关系。论,指言论、议论。成语中的“目睫之论”形容一个人对事物非常仔细、细致入微地观察、分析并发表意见。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对细节要求极高的人,也可以用于赞美某人对事物观察入微、见解独到。
故事起源
- 《战国策·齐策四》记载了一个故事,齐国有个名叫韩非的智者,他观察到一只鸟的眼睫毛非常细小,于是他就从这个细节入手,推断出那只鸟的视力一定非常好。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引申为对事物观察入微的比喻。
成语结构
- 名词+之+名词+的+名词
例句
- 1. 他对每一件事情都目睫之论,从不马虎。2. 她的观察力非常好,对细节总是目睫之论。3. 这位科学家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是目睫之论,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目睫之论为“目视睫毛,细心分辨”,通过与目睫相关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细心观察、细致入微相关的成语,如“洞若观火”、“目无余子”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作业目睫之论,从不出错。2. 初中生:老师对我们的考试卷子总是目睫之论,发现我们的错误。3. 高中生:他在写作文时总是目睫之论,把每一个细节都写得非常精彩。4. 大学生及以上: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对实验数据总是目睫之论,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